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产业振兴助力和美乡村系列报道⑦
做好“土特产”文章 绘就和美乡村多彩画卷
村民在泽泻地里进行日常管理。
彭山万亩泽泻长势良好。
工人忙着打包爱媛。
柚子成熟,工人在地里采摘。
水稻成熟季,村民收割忙。(资料图片)

季秋时节,寒意渐浓。

行走在彭山广袤的乡村,目之所及,乡村道路宽敞、农家小院整洁、农业产业兴旺……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图景徐徐铺展。

乡村振兴,向富而行。

彭山区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精做优“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向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绘就和美乡村好“丰”景。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文/图

粮经统筹

助农增产增收

近日,在谢家街道汉安村,深秋的稻田一派热闹景象,水稻收割后种植的中药材泽泻绿油油一片,长势正旺。

泽泻喜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比较肥沃而稍带粘性的土壤、有可靠水源的冬水田都可栽培。彭山区谢家街道汉安村地势相对平整,土地肥沃,为泽泻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村民们利用水稻收割后的闲置稻田种植泽泻,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彭山区大胆探索多种粮经复合种养模式,统筹推进粮食稳产保供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富了粮仓,也鼓了村民的“钱袋子”,实现稳粮增收两不误、双提升。

——稳粮扩面,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一方面,加快实施耕地恢复“两年行动”,鼓励业主腾退低效经果林恢复种粮,出台政策支持业主集中不同质量耕地统一进行规模种粮。另一方面,结合“田长制”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农户承包撂荒耕地和“批而未用”撂荒地整治1435亩,并建立防止耕地撂荒长效机制。

——稻药轮作,打造粮经复合示范带。以往,水稻秋收以后,农田就此闲置,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大部分农户希望改种经济作物提高收入。为解决粮经争地,彭山区从20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探索并推广“水稻+中药材+蔬菜”轮作模式,在水稻种植时间茬口期,种植一季中药材+蔬菜,目前亩均纯收益稳定在3000元以上。同时,加快补齐基建短板,把建设高标准农田、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截至目前,全区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8个、面积7.6万亩。

——践行“大食物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当地的区位优势,彭山在坚持“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既保证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又促进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多渠道增收。截至目前,全区种植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和杂交水稻制种5万亩、柑桔10.2万亩、设施葡萄2.3万亩、道地中药材(川泽泻、川芎)3万亩、设施猕猴桃0.6万亩。

擦亮招牌

让“彭山味道”飘香万里

今年仲夏,优质、高端的彭山葡萄再一次火出了“圈”,种植基地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与川流不息前来采摘的游客组成了一幅动人画卷。

说起葡萄产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彭山便开始了葡萄种植的探索,引进欧美葡萄品种——巨峰,带动种植葡萄3000余亩,由此便拉开了当地葡萄种植的序幕。近年来,彭山区更以“种中国最好葡萄”为目标,打造出彭山标志性特色产业。

如何突出地域特点,创新发展特色产业,让“彭山味道”飘香万里?

彭山区积极探索“由政府主导,招商企业、家庭农场主进驻大园区+小业主生产”模式,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多元投入农业园区。针对葡萄、猕猴桃等种植成本较大、技术需求高、参与劳动力多、回本周期长的种植作物,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流转适度规模土地进行经营、农户就近务工的方式,既解决了种植规模化不足、用工难等问题,又让农户获取土地租金和务工工资两份收入。

此外,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公司+园区”等模式,让小农户有效分享现代农业转型红利。

在做好“土特产”文章中,彭山区坚持以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打造为核心,走市场化路径,促进农业产业化、链条化发展,在全区形成了“区域+企业”品牌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首先由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标准园认定、品种改良和品牌建设等。其次,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做大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彭山已连续13年成功举办葡萄节,并主动对接四川农业大学开展“彭山田野·礼”区域公用品牌创意设计大赛,提升本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与产业升级,进而扩大市场。目前,全区规模经营业主注册商标569个,其中绿色食品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特色产业产值16.3亿元以上,并在逐年提升。同步实施“互联网+”品牌策略,探索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配合优质特色农产品直营店、体验区,实现网络营销与线下销售相互融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产业融合

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每到周末,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乡村旅游环线上总能看到不少骑游队伍。道路两旁,满山的橘树与整洁的村庄相映成趣。“我们骑车累了会到沿途的农家乐喝茶、吃柴火鸡,还可以到果园采摘柑橘,体验农家风情。”骑行爱好者成霖说。

团结村是远近闻名的柑橘之乡,柑橘品种多达20余种,因为品种各不相同,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柑橘成熟,而当下可见的爱媛已挂满枝头。

小小柑橘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更推动了一三产的融合。

据介绍,从2009年起,团结村就开始探索文旅融合之路,并每年举办橘花节。每到夏季,这里的柑橘树还会呈现一道美好的风景——花果同树,橘子花散发着独特的香味,沁人心脾;游客们在树下乘凉,伸手便能摘到果子。这种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产业有特色,发展才能有底气。彭山区立足自身优势条件,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出新桥村、茶场村、果园村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精品线路;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和内涵,做优研学旅游产品;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做好赏花游、采摘游。

在让“土特产”销出去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将“流量”变成了“留量”。每逢节假日,近郊游、乡村生态游成为很多游客放松身心的选择。旅游产业也带动当地群众实现了增收。

“产业兴旺,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彭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以特有资源为基础,做实产业发展“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记者感言

做强“土特产” 奏响“振兴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可见,要实现乡村振兴,“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是乡村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柑橘、葡萄、泽泻……是彭山的土特产,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土特产”虽土,却蕴含着无尽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彭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土特产”开出了一朵又一朵经济灿烂之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村集体或者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种地更省事,部分农民选择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到种养大户或附近工厂上班,既领工资,又收土地的租金,收入是自己耕种时的两倍多,成了名副其实的“双薪族”。

通过采访,记者感受到彭山特色种植带来的变化还有这些——

一是信心更足。当地不论是农民还是村干部,他们的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笑容来自于心里的踏实。当外界因素对产量、品质、价格等造成影响时,有农技专家的“良方”,有当地政策的支持,有好的种植、管理方式,都是他们高兴的理由。

二是本地加工能力的提升。虽然这些加工能力主要还是烘干、筛选等,但是对提高或者维持价格的作用还是有的。另外增加储存设施、现代化育苗工厂等延伸产业链措施也在积极推进。

三是村集体和党员干部的带动能力在增强。项目资金的支持,村集体力量的壮大,党员主动作为也给了农民以更多信心,将保障规模经营、标准化、绿色化种植模式的有效推广。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