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 文/图 从延安至延川文家驿下高速,道路右侧一块刻有“梁家河”字样的巨石巍然矗立,提醒我们此行心向往之的村庄即将到了。车上同学们偶有小声交流,能够悄然感受隐隐地激动。 立秋后的黄土高原,秋日暖阳已无酷热,多了一丝凉爽。虽沟壑纵横,但满目葱绿,与以往传统印象中黄土裸露、贫瘠苍凉画面悄然不同。 车在梁峁交织的特有的黄土高原山间蜿蜒前行。路旁,一座座淤地坝默然横亘,已经成熟的玉米尚未收割。我在猜想,其中是否就有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这里分段横筑坝梁的淤地坝。 大约经过五公里车程,到达梁家河。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蜿蜒而过,细水潺潺。六十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陕北高原普通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1969年,十五名来自北京的知青来到梁家河,打破了这里原有的那份静谧。 小河对面的两口石箍窑洞前,立着一块石碑,刻有“饮水思源”四个字,这是一口至今仍然还在惠及梁家河村民的水井。在小马扎上整齐落座,陕西延安干部学院的老师从这口水井故事开始,讲述当年在这里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知青时期就开始萌芽并一以贯之坚定践行的实干担当和为民情怀。 在梁家河,八次入团申请,十次入党申请。1974年初春,因为实干苦干得到公社党委和梁家河群众认可,二十岁年纪的知青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看到梁家河的乡亲们长年在渗水坑里挑水吃不卫生,习近平决心为梁家河打一口水井。教学老师讲到这样一个细节,为了防止天气转暖后消融的冰水渗穿集水的大坝,村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带头干,不怕苦,率先跳到冰面上,用力用头把冰土混合物挖掉,大伙儿看他都这么能吃苦,也跟着跳下去,把残冰全部清理出去。挖出一口水量大、水质好的井,结束了梁家河人世代渗水坑挑水吃的历史,还使村里几百亩庄稼的灌溉问题也得以解决。时至今日,这口井清冽的井水仍然润泽着梁家河全村百姓。 从村委会往上走约一公里,是原梁家河二队生产队长张青远家的三孔窑洞。最靠右边的一孔就是习近平等当年六个北京知青在梁家河住的第一个地方。石磨、土炕,窑洞院子和房间里,如今还陈列着知青们刚到梁家河的诸多生产生活物件。 跟着当时的生产队长张青远挑粪、打坝、修梯田,习近平舍得出力,干得认真。从村上往地里挑粪,一走就是几里山路,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层掉皮、出血。打坝一般是在农闲的冬季,是农村劳动强度非常大的一项基建活。没有手套,习近平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抓紧夯绳和乡亲们一起,一下一下用力打夯。一天下来,他的手上全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水泡磨破了,开始流血。农历二三月,陕北的冰雪刚融化,打水坠坝,习近平挽起裤管,光着脚,和乡亲们一起跳进刺骨的冰水中,不分日夜地苦干,硬是在老几辈想都不敢想的出洪沟口打起了水坠坝,建成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最好的一片水浇田。梁家河的老支书石春阳和乡亲们是这样评价的,“近平干活能受下罪,吃下苦,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都不惜力。他是真干呢!”习近平在梁家河这个穷山沟,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从二队张青远窑洞沿沟口往外走一里多地,有一排六孔窑洞,这是习近平等16名梁家河知青们居住过的第二处窑洞。窑洞外墙上,一幅巨大的手绘宣传画,宣传全国人民大办沼气的理念,两边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红色大字。窑洞墙外,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在梁家河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村史馆里,梁家河村民武晖的回忆文字里,不仅干活能吃苦,关键还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对村里有很多规划和想法。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这些他一直都在考虑。 黄土高坡光山荒坡,陕北群众不仅口粮严重不足,连煮饭的柴火也十分缺乏。刚当上村支书不久的习近平从报纸上看到四川大办沼气的新闻,当即四处借钱到四川学习一个多月。回来后自建烧窑,带领乡亲们肩挑背扛十多里地运来沙子、水泥,在偏僻的梁家河,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点火成功。一年多时间,梁家河先后发展了34口沼气池,解决了社员的照明、做饭、取暖等问题,同时沼气废料也成为一种很好的肥料,一举多得。减少林草砍伐保持生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不知道,梁家河大办沼气是否与习近平总书记后来一直坚持并倡导的生态文明思想存在某种传承或者关联。 “我是在梁家河上的高中,在梁家河上的大学。”打水井、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磨坊、办代销点、打“水坠坝”----矢志敢干,务实真干,创新能干,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让梁家河成为自己挥洒青春汗水,实干担当为民,真正弄懂基层“大学问”的地方。 在返回的观光车上,我询问驾驶员哪一块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指挥参与建设的淤地坝。小伙子说,就在梁家河沟口。很遗憾,我们与之失之交臂。一路上,砌的泄洪沟静静地躺着,一块块曾经承载汗水和心血的淤地坝平整整齐,已经成熟的玉米在阳光下沙沙作响,好像在讲述着梁家河那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梁家河村委会大院里有这样一段红底黄字标语——“像爱自己父母一样对待老百姓,为群众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段话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的深厚为民情怀。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梁家河之行,我认真记住了梁家河村委会墙上的八个大字。十三年前,我到一个基层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修路修沟打基础,帮贫助困惠民生,我尽己所能,“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多少是多少”。想方设法帮助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的困难家庭改造住进新房,争取各方帮扶让因母亲身患重症差点辍学的成绩优秀小徐重返学堂;资助母亲残疾、父亲瘦弱但自信阳光的小王考上眉山一中重点班,两个娃娃均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想当年,略感庆幸,自己未负初心。 站在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往下遥望,能够清晰地看到延河大桥上矗立的那副鲜红标语——“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尽己所能,向新向实,务实一些,多干一点,多办好办成一些好事实事,成为我这个秋天,行走延安最大的感悟和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