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鱼苗住在水桶里,水体溶解氧、pH值等指标由物联网设施调控;鱼群在有气泵推水的流水槽里欢快地游动,残饵、粪便被抽到集污区,鱼的肉质更紧实、口感更好、营养更全面……这只是彭山区设施渔业的一瞥。 设施渔业指的是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产业,这种养殖方式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在陆上或海上营造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与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鱼类全年的稳产、高产。 近年来,彭山区将发展现代设施渔业作为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通过新型养殖模式技术推广、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开展项目招引,推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科技引领 跑出渔业发展“加速度” 近日,走进彭山区公义镇的四川省正达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圆形养殖桶映入眼帘,伴随着潺潺的水声,成群的鱼儿在桶内欢快地游弋,工人师傅们或在投喂饲料,或在记录水温,或在调试设备,整个基地一派忙碌的景象。 该养殖基地共4000平方米,其中有24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面积40平方米,总共养殖7到8万斤鱼。“能够实现这样的高密度养殖,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工厂化内循环系统,该系统能处理水产养殖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公司总经理曾胜龙说。 在养殖桶旁记者发现,尽管近段时间室外温度接近40摄氏度,但在养殖基地里,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鲈鱼、罗氏沼虾的设施养殖池水温被精准控制在28摄氏度左右。 原来,这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脱离了“靠天吃饭”的不稳定因素。基地内流水养殖精养池、进水源沉淀池、尾水过滤池以及供电、供水、供热、排水系统一应俱全,可利用当地水库的深层水进行“活水”养殖,换水、保暖、增氧和投喂设备24小时工作。 在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监控室,溶氧及温度曲线、水质实时数据、设备状态等数据一目了然。 曾胜龙介绍,这是公司的在线监测系统,它能24小时监测工厂养殖的溶氧、ph值、温度、断电等情况,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第一时间向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发出警报,方便及时进行调整。 生态循环 拓宽绿色发展新空间 传统养殖方式,鱼的代谢物、残饵等不能及时排出,不仅容易滋生细菌、污染水质,还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实现高密度生态养殖,近年来,彭山区积极向养殖户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在陆基养殖圆池池底安装集排污管道,配备增氧系统、生物循环净化水系统,对养殖尾水进行循环净化,以实现尾水循环零排放。 “设施渔业以更节约的养殖面积、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水产品来源。”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负责人介绍,设施渔业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把鱼搬到岸上养,以名优特种水产养殖替代普通家鱼养殖,成为当地渔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今年以来,彭山区围绕水产健康养殖对全区渔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进行了广泛思考。一是科学设计池塘养殖容量,大力推广池塘“80:20”鲢鳙鱼套养、生物浮床种植水稻、蔬菜、花卉以及水生植物栽培、微生物制剂水质底质改良、配套实施渔业机械增氧、生石灰杀菌消毒絮凝沉淀等健康养殖技术。二是利用闲置土地和资源通过项目支持等手段大力发展和推广设施渔业落地,加快渔业生产转型升级。 目前,设施渔业在彭山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接下来,该区将以正达渔业发展模式作为借鉴,以点带面,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引进行业内高水平企业进驻彭山。同时还将设施渔业和尾水处理相关设施设备纳入补助范围,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驱动彭山渔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