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谭宁君
三年前的中秋节,北海市文联特别安排我们——“‘向海之约’百名作家北海采风”团,前往合浦县参观游览。这里是成语“珠还合浦”的诞生之地,主要参观点位还有一座东坡亭!
到达东坡亭时,阳光澄澈,海天一色,一如我拜谒坡仙老乡的心情。蜀中历史文化名人有三位位列“仙班”:诗仙李白,坡仙苏轼,戍仙杨慎。人道坡仙是古代文人的天花板,我深以为然。翻开中国文学史,再难找出另一个像坡仙这样横绝千古的全才。关键是,最令人景仰的还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用一生经历诠释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虽宦游沉浮,仍能官至礼部尚书,做几任地方官,也都造福一方,政绩颇著。坡仙豪迈清旷、豁达乐观、正直善良,还最接地气。面对坎坷挤压而总是保有从容淡定的胸襟气度,令人高山仰止!
东坡亭在合浦师范校园内。接待的老师引领我们抵达时,亭子四周悄无一人,估计学生在上课。就读于此的学子们有福了!坡仙的才气、仙气氤氲于校园,岂能不对他们做人治学产生潜移默化的正效应?
青灰色的东坡亭坐北朝南,为传统的歇山顶二进亭阁式砖木结构建筑亭阁,檐牙高啄,古树掩映,旁有小池,波光粼粼,亭子静卧婆娑光影间,宛如坡仙的一首诗词,无声诉说千年往事。亭内正壁迎门便是阴纹精刻坡仙石像,面容慈祥,目光冲和,长髯垂胸。画像上方有“仙吏遗踪”的题铭,亦仙亦吏。亭的外壁回廊墙上,还镶嵌有坡仙在合浦时所作的六首诗和历代骚人墨客题咏的碑刻。亭之四周,有东坡井,东坡塘,东坡桥,东坡池。与东坡亭并排还有一个西式风格的黄色建筑“扁舟亭”,据说是爱国民主人士黄绍竑造,供学校师生休憩咏读的去处。扁舟亭让原本显得孤单的东坡亭不那么形单影只。
史载坡仙曾数次途经广西。第一次路过广西是从惠州到儋州。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诏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送昌化军安置。四月,苏轼离开惠州,五月到梧州后,听说其弟苏辙从筠州贬雷州(今广东雷州市)刚路过此地前往滕州的消息后,立刻风雨兼程,在滕州赶上苏辙,手足情深的难兄难弟一路相伴,经容州、镡州等地到雷州,与弟相别,然后渡海。这次行程匆忙,路过而已。但兄弟同行,亦算幸事。坡仙有两诗记叙,其一为《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诗再现了坡仙当时的政治处境及仓促奔波的狼狈。虽然兄弟同行,但必须直奔贬谪地,无暇寻幽觅胜、流连观景,更无条件曲水流觞、谈诗会友。
合浦东坡亭则是坡仙遇赦从贬所儋州北归,等候朝廷安置之处。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高太后临政,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四月,下诏苏轼等徙内郡;东坡遇赦,从贬所琼州移廉州安置。五月,坡仙兄弟的知交吴复古特渡海告知苏轼时事变化情况,学生秦观则专此致书告知其将内迁廉州(合浦)的消息。
这年6月19日,62岁的坡仙终于结束海岛流放,从儋州起程,经徐闻而官寨(今廉江),陆海兼程,辗转来到合浦。登船渡海,坡仙风浪中挺立船头,诗兴大发,一首《自海南还归海上所作》记录晚渡琼州海峡:“参斗横转欲三更,苦雨风终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云散月明,天海澄清,一扫往日郁郁之情!
6月21日,坡仙直奔徐闻,秦观早已如约而候,两人同行到雷州海康依依惜别。随后坡仙改乘小舟抵达廉州(合浦)。这次行程,政治境遇大有改变,心情自然轻松,在广西的行程时间也从容得多。
坡仙至廉州(合浦)后,逗留近两个月,是他在广西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史载,当地名士邓拟久慕坡仙盛名,坡仙到来,他不仅热情款待,还恭迎进自家园林“清乐轩”安居。书斋雅致,外有宜人清赏散心的小亭,坡仙遂为其题名“长春亭”。久囿海岛,今居佳处,主人殷勤恭敬,安适舒心的日子,让坡仙神清气爽,心生欢喜。期间,他还常到周边坊间悠游,与平民交友,了解民情寻访趣事。史载坡仙本有每到一个新地方,闲暇之余,便会到市井俚巷、田间地头跟百姓交流,听百姓谈天说地的习惯。坡仙驾到,他是合浦人心中文曲星下凡,偶像级的存在,粉丝们纷纷追捧,模仿他的举止行装,仿制他戴的竹帽,称之“东坡笠”,仿制他从北方带来的泥屐,叫“东坡屐”,将他爱吃的天冬酒叫“东坡酒”,学他熬制杂粮粥叫“东坡羹”。而他饮水的井,众人都往而汲水,盛传“饮水东坡井,必得状元公。”一时间,合浦人以讲说东坡者神气,不谙东坡者俗气。
在合浦,心情舒畅,生活舒适,文思舒放的坡仙一面记下许多当地民间趣谈,如《记合浦老人语》,还创作了八首诗。这些诗中,有两首是写吃的,坡仙果然美食家、资格吃货!一首写合浦龙眼,一首《留别廉州张左藏》(又题为《留别廉守》),则是写合浦月饼猪仔饼和合浦人浓情厚意的。坡仙是农历七月初六到合浦,八月二十九日才离开合浦的,其间正逢中秋佳节。这是坡仙结束了五年的海岛流放,回到大陆的第一个中秋节,时任廉州太守张左藏特邀坡仙会晤并品尝小月饼。
……翻开尘封久远的岁月,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海风习习,爽凉宜人,夜空高远,彩云追月;庭院之中,圆桌上摆满丰盛的酒菜蔬果,主人热诚殷勤为偶像坡仙布菜斟酒,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此刻,窗外传来文青们清朗的诵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是坡仙脍炙人口的诗句啊!坡仙心情大好,心潮激荡,遂起身踱步树影花丛间,捻须吟哦:“编灌以豆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诗中的“豆猪”即黑豆做眼、涂有各种颜色的合浦月饼猪仔饼。坡仙不但吃到了“中有酥与饴”的合浦叉烧莲蓉月饼,还听到了合浦粉丝“长诵东坡诗”!品尝着合浦月饼,听着合浦文青们高诵自己的诗作,真切感受着合浦廉守与民众的浓情厚意,坡仙心情之惬意,虽千年后,我们也能感同身受。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写下这首《留别廉守》诗,不正是为了铭记、回馈“合浦人”的热诚与真情吗?
那一刻,抑或也让坡仙深深怀念起故乡的月亮?故乡的月饼了?多情重义的坡仙,漂泊多年、乡愁浓稠,我深信,那一晚,他一定仰望苍穹,看皎皎皓月,把酒问青天,思念起眉山月、眉山老宅、眉山月饼。
一个人,流浪异乡,无论走多远、多久,对乡土的眷恋,或许有很多种载体,但其中最直接、最解乡愁的,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钟情于故乡某一种或多种食物,这些食物不必是高大上的,但必须是最具地域特色或个人体验的,所谓“故乡味”“妈妈味”“外婆味”“奶奶味”。四川人好吃会吃更会做,既因天府之国的丰腴,更是四川人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尊重大自然慷慨馈赠的体现。四川人不惧“爬坡上坎”,坡仙自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应是对自己坎坷命运早有预料和心理准备,所以头戴铁冠,竹杖芒鞋,即使道路崎岖,跟斗扑爬,风雨如晦,“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总是能将荆棘旅途过成诗意人生。一盏茶,一杯酒,一枚南国小月饼,让这个异乡中秋夜有了“归乡”“回家”的温馨,满满的诗情画意、无比浪漫,人间值得。
坡仙在合浦逗留约两个月后离去。临行时合浦城万人空巷,到西门码头送行。诗人虽远去,却给合浦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至今,合浦的每一个坡仙遗迹遗俗,无不是合浦人对坡仙的无限怀念与景仰。坡仙留下的诗文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强劲的影响力,尤其那首《留别廉守》。而今合浦月饼已是我国“中秋符号”之一,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模宏大、企业云集、工艺先进、品种丰富的“月饼小镇(园区)”已为合浦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美好。
来东坡亭前,我们已去过月饼小镇。恢弘的广场正中,一座高大的坡仙雕塑,基座正面镌刻的正是那首《留别廉守》!蓝天下,汉白玉坡仙塑像,玉树临风、英气勃勃,手握书卷、抬头仰望。云端之上,坡仙仙魂,一定常在天上宫阙里拍遍阑干,吟哦长啸,回味当年的美味小饼与人间真情。那高扬的头,是在遥望眉山月吗?
准备离开东坡亭的一刻,突然发现:东坡亭那两对圆月般的门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发现游观者“人在月中”,既表达了坡仙对圆月的偏爱,也深寓着团圆美好的祝福。于是大家纷纷走进月门、靠近月窗拍摄。
来自天南地北的我们,必须留下这个特别的中秋,这份特别美好的回忆。
(谭宁君,重庆开州人,居成都。中国作协会员,成都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新都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桂湖文艺》主编。著有诗文集《梦想与土地之间》《守望乡愁》《阳光中绽放》《月临西窗》《无悔之旅》《被香沐浴的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