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着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成渝金融法院运行、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获批、成渝外债管理便利化试点……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勇闯改革深水区的每一步,都在为支撑区域发展、实现整体跃升累积加速度。
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来到第五个年头,进入全面提速、积厚成势的发展新阶段。如何进一步释放改革创新集成效能、塑造未来竞争优势,成为唱好“双城记”必答的下一道“改革题”。
机遇叠加
川渝改革成果丰硕
“进入新时代,巴渝大地改革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日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分析——
国家战略叠加为改革赋能,政策红利集成为改革“撑腰”。当前,川渝两省市集成交通强国试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家机遇,特别是2020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拉开历史序幕,被寄予“内陆省份改革探路先锋”的厚望。
近五年来,川渝两地勠力同心,在打造“区域协作新样板”上大胆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首创性、集成化、差异化的改革创新。
比如,川渝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共建世界级产业链。
“川渝两地在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上原本就有很好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单打独斗,优势产业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产业聚集度较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表示。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川渝两地坐在一起细致梳理家底,把自己的优势、特色摆到台面上,推动细分行业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出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4个领域高质量协同共建实施方案。
在协同对外开放上,成渝两地建立起口岸物流主管部门、平台公司常态化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阶梯式发展目标,统筹整合中欧班列境外资源。
如今,“中欧班列(成渝)”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合作品牌,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度“三统一”,中欧班列(成渝)年度开行量超5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1/3。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成渝)运输货物标箱同比增长19.6%。
改革进程愈进愈难
却又非进不可
改革从来都不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坦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改革进程仍面临挑战,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丁瑶提出,首先,川渝两地受行政管理权限、财税体制不一致等因素影响,跨行政区联动改革推进缓慢,改革探索合力不足。其次,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度型开放还不够深入。此外,川渝两省市牵引性重大综合改革推进力度也不强。
“当前,双城经济圈建设改革已经来到‘深水区’,面临的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必须抱有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决心。”丁瑶表示。
从短期发展看,要以深层次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清道排障。
眼下,成渝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毗邻平台合作尚待深入、两地产业协同不足、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特别是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一鼓作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深层次改革寻求破解之道。
从长期发展来看,要以深层次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载着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和向西向南开放前沿的历史使命,只有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弥补内陆区位短板,锻造特色优势长板,更好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新格局。
在四川珂玛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清洗半导体设备。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摄
改革事项“千头万绪”
要集成攻坚
“改革,既要有‘追着问题跑’的清醒,也要有‘说一分,做十分’的务实。”丁瑶指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改革事项可谓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仍要聚焦重点、集成攻坚,聚力取得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比如,深化市场化改革事关双城经济圈现代化建设成效,川渝仍需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丁瑶建议,川渝两地要持续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探索建立用地指标跨区域统筹、空间资源跨区域盘活的新型土地管理体制,完善区域内人口流动与土地指标转移互相挂钩的管理机制;
要加快成渝两地各类要素交易市场联网交易,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共同建设成渝地区产权交易市场,探索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两地互相交易,推进川渝电力市场一体化发展;
要着力发挥数字化变革对市场化改革牵引作用,健全数据治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促进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
同时,加速推进以陆上贸易规则创新为引领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丁瑶建议,未来,川渝要高标准对接RCEP、CPTPP、DEPA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在国有企业、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劳工等核心领域率先与国际接轨;要深化技术法规、质量认证、合格评定等规则衔接;要推动国际铁海联运规则体系创新,促进铁路与海运设施设备、货物类别、安全标准、货品代码、数据标准等协同互认,实现铁海联运“一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