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唐 四川古镇众多,各具特色,又高度相似。结合成都第七中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了距离成都150公里开外的洪雅县柳江古镇探访。选择柳江古镇有三个目的,一是去洪雅七里坪探望正在度假的爷爷奶奶,顺道成行;二是躲避成都湿热酷暑,享受清凉;三是儿时多次去柳江玩乐,返寻纯真。 8月25日末伏当天,我们从成都车行一个半小时到达柳江古镇,“暑去秋来万物澄清,末伏夏尽等待收获”,充满哲理的农谚给我们此行赋予了别样的诗意。“四川古镇如何避免趋同化”是我与爸爸妈妈商定的调研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我阅读著名历史学家王笛《消失的古城》一书的思考,该书通过对清末民初成都历史和成都人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述:人们坐茶馆、逛庙会、庆祝节日等各种活动,茶客、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剃头匠、乞丐等三教九流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反映现代化和社会变迁对成都人的影响。一部《消失的古城》,一幅永难忘记的“市井图”。我们不禁要问:彼时烟柳画桥,市井烟火的生动画面,为何今天不复存念?我们今天古城老街,不再有“小桥流水人家”,不再是曲径通幽的小路,而是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油烟熏天的“地方特色”餐饮店,以及随处可见的低创工艺品。如果你不经意发现蓝色的路牌,那一定是“我在XXX(等)你”的打卡牌。古城古街成为商业的附属品必然高度趋同化,古镇好似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失去了灵魂。 柳江古镇以其纯粹、安详、恬静、质朴的逆商业化“自我修养”,注定“与众不同”。 柳江古镇原名明月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柳江古镇”源于柳姓和姜姓两户人家,他们共同出资新建了古镇的石板长街,百姓为了颂扬他们的功德,将“明月镇”改名以示纪念的柳姜古镇,后因古镇临江而建,再改名为“柳江古镇”。青山拥抱,清澈见底的杨村河和花溪河环抱古镇,古镇像一枚镶嵌在玉盆的宝石,全镇鲜有收费项目,任凭商海沉浮,它栉风沐雨,抱元守一,无惧世事变迁。末伏当天,游人稀少,斜阳晚照,所有景物镀上一层金黄,古韵悠长,想来百年前亦应如是。柳江古镇尚未趋同化,保持原生态古镇的应有的形态。我求教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四川大学杨振之老师,杨老师认为古镇的趋同本质上是过度包装和过度商业化。“柳江古镇能不能迈过同质化?”杨振之老师认为,地理、文化、民族等因素,同一个区域的古镇趋同是必然的,但在独特的地形与具有辨识度的景物方面是有差别的,放大差别,辅之美食和人性化的服务,古镇是可以做到独一无二的。围绕杨振之老师以差异化规避趋同化的观点,青山遮不住,柳江古镇聚气引流独特性尽显。 “江上琴键”,烟柳画桥。跳礅桥是柳江古镇最有辨识度的地标,因上游有堤坝拦截,跳礅处的江水变得清浅,两岸行人过往不便,可修桥耗资巨大,聪明的柳江先民们就地取材,在江中树立标准的石礅代步,行走桥礅,一步一跳,故为“跳礅桥”。有诗人把柳江古镇的跳礅桥比喻为“江上琴键”。站在跳礅桥上,远山如黛,山峦重叠,水天一色,许多人把此处作为摄影最佳地。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江上琴键”,烟柳画桥,是众多热爱柳江人的记忆。 守护宁静,韵味独特。很多古城人气暴涨的时候,原住民让位商业,古镇原有的宁静与生活方式遭到巨大的改变,整个古城变成一个五花八门的市场。而柳江古城至今仍保持较好的原真古镇风貌,这里大部分建筑都是明、清修建,青石铺成的道路与两边的古旧的民居,每一个物件历经岁月涤荡,刻录着历史印记,让人感觉回到旧时光,古老安宁、静谧祥和。据说柳江古镇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四面八方的商人在此交流交易,汇聚南北文化。有古镇保护专家认为,古镇有人在,古镇就在。“家家枕河眠,柳江好风光。”原住居民众多,柳江古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最具川西特色风貌,柳江人把祖传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让游人领略到了柳江特有的文化韵味。 四方食事,人间烟火。游客们在烟雨朦胧之中纷至沓来,访古寻幽,品香茗美食,在柳江走走停停,感受着柳江这座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是的,小城的人间烟火,坐在古朴方正厚实的长条凳上,来一碗入口即化的“柳江豆花”,还有麻辣烤兔、烤鸡、烤鱼等美味佳肴,让你大快朵颐。 华灯初上,我们漫步河边,柳江古城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就像一个与世无争的隐者,静赏人间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