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桐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行迹南北,所到之处,均留有趣闻和佳话。 他是清官、文人、雅士,也是大诗人、大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富有激情和创意且乐天之人,其足迹所至,几乎无处不留诗情画意。无论是在京城与人话别,还是在谪地与友叙旧,他都爱以诗作礼馈赠。 好友写信求文,东坡转赠梦语。他在晚年于海南做过很多妙趣横生之事,但是送一个梦给友人,还是让当时和后世的人们惊讶得睁大眼睛和嘴巴。 曾说过“诗酒趁年华”的苏东坡,诗和酒是他的至爱,一时之间或听从亲友苦劝把诗戒了,一不小心又在梦中作诗了,把那些好心相劝忘到了一边。 而酒也像诗一样,也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在《黍麦说》中就讨论古人造酒,还想着把船载来的面粉做成酒饼,称“今在海南,取舶上面作曲,则酒亦绝佳”。 但缺酒之时,他也只能在梦中过把酒瘾。 “有客叩我门,击马门前柳。庭空鸟雀散,门闭客立久。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坐谈杂今古,不答颜愈厚。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 这是苏东坡《和陶拟古九首》其一,讲的是陌生客来,把马系门前柳树,敲门声使鸟雀飞走,而且惊醒了他,让他在梦中与老友快乐对饮的情景幻灭。因睡梦让来客久候,又因梦破而不见故人,让他觉得“两愧负”。 其言下之意,似有第三愧“梦没做好,酒没喝够”,所以匆忙间穿反了衣服接待来客,坐下来听对方谈论时,就厚颜闭口一言不发,等到客人问他从哪里来,便答是来自属于梦境的无何有之乡。 这种耍孩子脾气似的可爱,以及骨子里的诙谐,历经近千年,仍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类似的例子还有,再看看他给老友郑嘉会谈到另一个梦的信《与郑靖老书》。在这封信里,苏东坡先是讲了一些关于儿媳生病担忧和书信交付方面的情况。便说寄上一本《众妙堂》,并交代写其因由是:本来不想作,刚好有这个梦,梦中的话都有妙理,都是照实记录罢了,我一字也没有改动。是不想把它埋没了,又全是讲关于养生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以议罪过的,所以把它写出来了! 先不用了解梦的内容,仅从其叙述的语气上,就能感知他老顽童的模样,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崇尚生活的情趣。 苏东坡这封书信的原话是:《众妙堂》一本寄上。本不欲作,适有此梦,梦中语皆有妙理,皆实云尔。仆不更易一字也。不欲隐没之,又皆养生事,无可酝酿者,故出之也。 从“无可酝酿者”这句,可知苏东坡对朝政小人从他所写的诗文中找线索,并为其罗织罪名的后怕,还有他为消除亲友对他的担心,怕他到海南还会“任性诗文惹祸”。 《众妙堂》讲的是关于养生的事情,但从这封信里,看不出是什么养生内容,更不知此为谁而写。不过在苏东坡写的《众妙堂记》一文,可以看到他在文尾的交代:“广州道士、崇道大师何德顺学道而至于妙者也,故榜其堂曰‘众妙’。以书来海南求文以记之。予不暇作也,独书梦中语以示之。戊寅三月十五日,蜀人苏轼书。” 此段话语清楚地表明,是苏东坡到儋州的第二年即1098年3月,那位学道而达到妙境、在其堂上挂榜曰“众妙”的何德顺,写信来海南求苏东坡为其作《记》。苏东坡当时没时间写,便将梦中的话写下来给何德顺。 何德顺是广州天庆观道士。苏东坡居海南时,有家书和其他物件,曾多次托过往船只载到何德顺处,再由他转寄到惠州。 显然,何德顺是苏东坡的多年好友。好友专门写信托他写篇妙文,他不写也就罢了,竟把自己做的一个梦完整转赠。如果这也算是祝贺高堂之类的《记》文,恐怕真的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彭桐,安徽人,供职海口日报社。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南诗社副社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件,已出版个人专著5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