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九月,贬居惠州的苏东坡住在合江楼,在《和陶贫士七首并引》有“弱毫写万象”句,这其实可以看作是苏东坡“索居江海上”(苏轼惠州作《与泉老》)的创作宣言。
作为政治家的苏东坡,在惠州可能没啥大的表现,因为舞台都没了,但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苏东坡,寓惠时期的创作,在其一生的文学创作上,是有地位的,这是苏东坡人生的另一副笔墨。
在惠州,他的“弱毫”,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以每十天六篇的速度,创作了大量的“惠州作品”。《惠州志·艺文卷》统计:“苏轼在惠州期间创作的587首(篇、幅)作品,包括:诗,124题187首(含存目的5题5首);词,18题18首;杂文,111题129篇(含存目1题1篇);书信,51人233篇;书画,20幅。”不一定准确,但数量的确不少。
在惠州,他的“写万象”,涉及感情、思想、出游、交往、日常生活、家庭亲情,以及当地事务、风景世情、人文社会,我们几乎可以从他诗文中领略到当时惠州的风光画卷,看见那个时代惠州的人文世情,却极少发现其笔下有怨气,而几乎都是所谓“正能量”。
苏东坡的“弱毫写万象”,是有穷尽经典的读书底子的,他有自己独特的读书之法。
关于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千年以来,有太多的研究成果,比如“抄书法”,苏东坡抄《汉书》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关注的是他在惠州的读书方法,很幸运,老人家有总结。
“一意求之”读书法
绍圣二年七月十三日,苏辙的女婿王庠派来看望叔老丈人的人“水陆盖万余里”到了惠州,苏东坡于是回信给王庠。
信里,有讨论文学,也有评论当下文坛,重要的是,苏东坡向王庠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首先,他告诉王庠,在读书做学问方面,“实无捷径必得之术”:
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与王庠六首》之六)
接着,苏东坡给王庠讲了“一意求之”的方法: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与王庠六首》之六)
所谓“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一本书你都要多读几遍。
但书海浩瀚啥都有啊,人不能全都读完的,读书要精读,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所以呢,“每次作一意求之”就行,任凭无数的典籍资料,只管盯住自己想要的读,集中精力一个个研究。比如你想研究“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立定目标,要“勿生余念”,集中一个问题先进行突破。
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猛攻一个方向,多读精读,就是“一意求之”。
“八面受敌”读书法
还是这封信,在介绍“每次作一意求之 ”后,苏东坡继续对王庠说: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与王庠六首》之六)
掌握的知识多了,以后无论遇到啥文章啥题目,都能得心应手,都能融会贯通,此即所谓“八面受敌”。
是的,这个办法虽然“迂钝”,当你突破一个个问题之后,将内容交叉往复研究吃透,接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提出问题,都能应对自如。
苏东坡说,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比起来,那些浅浅的“涉猎者”的“速化之术”,就显得很可笑了。
这个“速化之术”嘛,有点像批评我们现在这种拿着手机碎片化地读书了。
此“八面受敌”读书法,也曾得毛泽东推崇,他曾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提倡大家学习:“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
“博观约取”读书法
在惠州,某年深冬,“夜寒,笔冻眼昏”,苏东坡拿起笔给张嘉父写信,讨论的是“治《春秋》学”及文学问题。
凡人为文,至老,多有所悔。仆尝悔其少作矣,若著成一家之言,则不容有所悔。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材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
苏东坡提出“博观而约取”,并用要首先储备足够的建材才能建成房屋的比喻来说明。
其实,早在初入官场的凤翔时,他与法曹参军张琥讨论过读书方法,就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那些先贤也是日积月累而成的。
博观约取,与厚积薄发当是一个意思。
据《唐子西文录》记载,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东坡离开汴京去定州,眉山小老乡唐庚在城外面谒偶像,算是送行了。苏东坡问起唐庚“最近在读什么书”,唐庚回答说“正读《晋书》”,苏东坡又问他“《晋书》里有什么好亭子名啊”,唐庚一时半会没有回答上来,却一下子就明白了前辈的读书之法,应该就是苏东坡后来在惠州所总结的“一意求之”“八面受敌”“博观约取”了。难怪唐庚后来被称为“小东坡”,原来深谙苏东坡读书之法也。
在惠州总结的这三大读书之法,是苏东坡大半辈子读书的精辟总结。有此,在岭外荒服之地,大文豪的“弱毫”才肆意地写尽了“万象”。
(彭杰,广东省惠州市文化智库成员,广东省惠州市岭东文史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