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斑驳的古道拾阶而上,抬头望去,广东惠州苏东坡祠(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东坡祠)矗立于山顶。这个隐于市的僻静之处,便是传说中的白鹅峰——苏轼寓惠期间最后的住所,惠州人、世界“苏粉”常来拜叩之地。
站在高处,视线极好,一眼就能看见东江大桥。作为东坡老家来客,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900余年前的白鹅峰,苏轼在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新居前,一定更能远眺江面,乃至更远处的群山叠嶂。
白鹤峰新居折射了苏轼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骨,这里不仅是他在惠州空间层面的归宿,更是其超脱俗累的精神家园。
惠州是苏轼跌宕起伏之生命旅程的重要一站。在惠州的两年零八个月,是苏轼诗文创作的高峰期之一,留下587篇(首、幅)佳作,亦是他一生思想的重要转变期。
苏轼之于惠州的意义和影响,空前绝后、无人能及,时至今日,依然备受推崇。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允浩
苏轼《眉州远景楼记》对家乡民风有此描述:“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而合江楼,是东坡贬谪惠州后的首居之所。
重建后的合江楼,高48.77米,依旧拥江而立,虽从西搬到东,但“合江”之意犹存,可尽阅两江波澜、滔滔东来的壮阔。
金灿灿的阳光倾洒下来,古朴俊秀的合江楼闪耀着光芒。刻有“水东街”的石碑下,上塘街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欢快地跑过。这群孩童去往幼儿园需要经过的地方,是当地著名的夜间经济消费区,正应了桥东街道宣传委员谭银兴的那句“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合江楼灰瓦白墙、红柱青台、斗拱梁枋,系回廊式建筑,逐层往上收窄。登上最高处,极目四望,两江四岸广厦林立。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在定州任上被开启了晚年的连贬模式,再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6月,苏轼从河北定州出发,餐风宿水,终于在同年10月抵达惠州。其谪居之所是城东郊野的嘉祐寺,但苏轼一到,当时的惠州太守詹范却安排他“暂请居之”于合江楼。
合江楼始建于北宋初年,位于惠州府城的东城门,因此也称小东门。宋代,合江楼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作为贬官,苏轼入住合江楼是不合规的,很多官员都有所担心。然而,詹范敬仰苏轼的才学和为人,力排众议请苏轼入住。
受到礼遇,美景一览无余,苏轼被贬岭南的心情有所好转,很快便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寓居合江楼》——
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自此,合江楼名扬四海,曾位列江东第一名楼和广东六大名楼之列。
在合江楼仅仅居住了16天,由于受到各种非议,苏轼不得不举家搬往嘉祐寺。那里环境很差,勉强度过第一个冬天后,苏轼就得到了调任广南东路提刑的表兄程之才的照顾,重回合江楼。
这一次,苏轼一家在合江楼愉快地住了一年多,直到白鹤峰的新居建好才搬走。
三苏祠,天下皆知。
今年5月,三苏祠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当前,带着更强的历史自觉,完成博物馆的任务使命,讲好三苏故事,三苏祠正着力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较而言,作为苏轼在惠州的最后居住地,白鹤峰并不出众,但关于苏轼寓惠期间在合江楼、嘉祐寺、白鹤峰辗转居住的故事,惠州民间无人不知。
今年5月对外开放的惠城非遗馆,进门左侧一面墙挂着《惠景全图》,绘制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以苏轼足迹为脉络,完整展示了惠州古代“一街挑两城”的独特格局。
对于《惠景全图》,惠州非遗馆馆长周碧仪如数家珍。从左往右,她依次指出苏轼在惠州的大致活动轨迹,包括“水北父老约公食荔枝处”,让观者对苏轼寓惠期间重要事件一目了然。
苏轼在惠州走向了民众中间,“长履所及,鸡犬相识”。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3月,苏轼游完白水山返程途经水北荔浦,与一位85岁老农相谈甚欢。离别之时,老人要求苏轼待到荔枝成熟再来游玩。
赴约后,情到深处,苏轼写下《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成为岭南风物千年不变的最佳广告词,至今脍炙人口。
东坡祠解说员陈向东笑言,苏轼在白鹤峰造房20余间,将儿孙接来,应当是打算在此地养老,长作白鹤仙了。
这个陈向东,身形壮实、长相敦厚,着一身飘逸的汉服,在林婆酒肆、在三贤祠内侃侃而谈。谁能想到,这位致力于弘扬东坡文化的解说员,竟然是东坡祠重建后第一代保安、第一代电工。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2月14日,白鹤峰新居落成,苏轼自嘉祐寺迁入。
设计新居时,苏轼根据孔子《论语·里仁》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把新居正厅取名为“德有邻堂”,意为有道德的人不会感到孤独。
事实的确如此。苏轼《上梁文》有:“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的诗句,林婆酒继而广受文人雅士喜爱。重建东坡祠时,当地特意新建了林婆酒肆。
好景不长,两个月后,东坡再贬海南,不得不与三子苏过仓促乘船离惠,白鹤峰新居则由长子苏迈携带家眷留守。3年半后,远谪海南的苏东坡遇赦北归至广州,苏迈带着家眷弃离白鹤峰新居与东坡会合。陈向东说,东坡先生寓惠两年零八个月,但事实上,苏家人居住在此远远不止这个时长。
有感于惠州人人讲道德、懂礼数的风气,苏轼《归田园居》六首,以“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赞美惠州民风淳朴,“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感叹当下的生活实为理想所在,并在与陈季常的信中赞美惠州“吏民相待甚厚”。
苏家离开后,“惠人以先生之眷眷此邦”,将苏轼白鹤峰新居改建成东坡祠。
历经数十次修葺与重建,抗战期间东坡祠毁于日军炮火之下。后来,社会各界许多有识之士对重修东坡祠的呼声日益高涨。惠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高标准重修东坡祠,经过充分讨论,于2015年12月1日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暨第八届惠州旅游节开幕当天正式动工重修。
2018年2月13日,经过两年多时间建设,东坡祠景区核心区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很快便成为网红打卡地。
也就是从此时起,陈向东在东坡祠上岗。与这里的一草一木朝夕相处久了,本就仰慕东坡先生的陈向东,开始钻研东坡文化,勤学古筝,吟唱东坡诗词,最终成长为一名专业解说员。
东坡祠景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3亿元,包括惠州东坡祠核心区、东坡纪念馆、东坡粮仓等。今年1月至4月25日,这里共举办了30场文化惠民活动。
以东坡祠为坐标,惠州的现代城市建设与古代文化珍藏彼此贯通,汇聚成惠州文化建设的新动能、城市发展的新力量。
惠州西湖·东坡城市湿地公园
眉山远景楼对面,是面积2500多亩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东坡步道·大家之路”环绕东坡湖,以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家风家教主题教育基地已建成。
在惠州,西湖和苏轼相辅相成。
寓惠期间,苏轼做了大量有口皆碑的民生实事,譬如助建东新桥和西新桥、收葬荒骨、改良秧马、为民施药、凿井便邻等,修建两桥的过程中,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甚至捐出了皇帝赏赐的犀带。
因为东坡,杭州西湖、颍州西湖与惠州西湖,并称“中国三大西湖”。
惠州西湖原名“丰湖”。苏东坡寓惠期间,在惠州知州陈偁整修西湖的基础上,继续疏浚西湖、筑建苏堤,而且通过诗词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
从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正大门进入,过惠州西湖六桥中的第一桥西新桥,经苏堤,东坡化作一座雕像,一手持蒲扇,一手握荔枝,食荔枝之惬意感溢于脸庞。
往前,便是有名的东坡诗林。每株大树上都悬挂着东坡先生的诗词,到了晚上,有了灯光映衬,意境格外动人。
解说员黄丽媛说,整个诗林有1627句东坡诗词,深受惠州人喜爱,常有人站在树下逐个朗读。不远处,还有东坡纪念馆,也是惠州人喜欢打卡的地方。
苏轼对惠州西湖感情很深,游得多而且赋咏得多的,是惠州西湖。甚至再贬海南后,对惠州西湖仍念念不忘。
经过九曲桥、枇杷桥、偃龙桥,辗转至西湖外,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紧邻西湖的祝屋巷文创街,整体呈一街十巷格局,文化底蕴深厚,是年轻人追捧时尚、碰撞思想的社交之地。
四时春·典藏东坡寓惠文化
今年是苏东坡诞生987周年,也是他寓居惠州930周年。
从眉山远景楼到惠州合江楼,从眉山三苏祠到惠州东坡祠,两地因东坡,一往情深。
苏东坡丰富的文学创作,豁达、执着的为人,接近民众、关心民疾的事迹,对岭南特别是惠州的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惠州人世代景仰、感念苏轼,树立起延绵不断的文化自信和进取精神。
惠州作为苏东坡在广东的唯一寓居地,其城市文化已和苏东坡相融。
近年来,惠州深入挖掘“东坡寓惠”特色文化内涵,大力实施东坡文化传承工程。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讲好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惠州历史名人故事,完成西湖东坡文化陈列馆布展,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惠州还通过举办东坡文化节、“东坡粉丝大会”等活动,焕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活力。
东坡老家眉山处处有“苏”、迹迹留“情”,而惠州也是现存“苏迹”最多的城市之一,东坡文化是惠州文化甚至是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苏家的故居,被一代代人精心保护下来,变成今日的三苏祠——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承载着东坡文化之魂,已成为东坡区一处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而在惠州,合江楼、东坡祠、朝云墓等,虽历经波折,至今仍绵延悠长。
“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苏东坡在惠州写下的诗词文赋,标志着其思想走向成熟,文学创作获得新丰收。跨越近千年,人们从中能读到苏东坡的惠州,也能读到惠州的苏东坡。
除了诗词,“美食家”苏东坡也给惠州留下了许多美食财富:东坡肉、东坡醋鱼、东坡琵琶虾、东坡豆腐、东坡西湖莲、东坡茶……流行在惠州的大街小巷。
如今的惠州,是一座产业雄厚、充满活力的工业大城。
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龙塘村、横沥镇墨园村、东江湾产业园等地,让人真切感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自然生态,以及“万亿级工业大市”的强劲动力。
苏轼以浪漫乐观情怀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打破了岭南“烟瘴之地”的偏见。而今,“四时春”有了另外的寓意:气候宜人、利民惠政、稳定祥和、民风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