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海军 郑顺 殷勇 熊莉 文/图 “这就是我们的‘天府粮仓’数字化平台,涵盖了耕地保护、土地经营、种植监测、社会化服务等板块。”7月11日,位于眉山天府新区视高街道的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环天智慧)后台大数据监控平台前,卫星技术专家组正在通过“天府星座”系列卫星回传的数据,对新区全域的农业进行监测。 “喂,我们这边监测到,你所承租的水稻,中间一部分长势较差,考虑是病虫害,你这边及时处理下,避免影响产量。”根据监测情况,现场专家及时与存在异常情况的区块种植户联系。 随后,现场工作人员还为记者演示了公司今年上线的“新眉农服”定制小程序,该小程序进入方便、快捷,包括农机服务、灵活用工、培训报名、信息服务等板块。种植户通过该小程序,可以查看一公里精度的天气情况,可预约开展修枝、套袋、采摘、水肥管理等技术服务和农机的耕、种、防、收等机械服务。 “智慧农业只是卫星应用的其中一个领域。”该公司董事长邹云坤介绍,环天智慧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发射“天府星座”01—10号卫星,完成第一阶段组网,成为我国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卫星星座。 如今,公司不仅具备构建卫星星座的能力,还实现卫星测运控和数据自主管理、自主运营,基于遥感卫星数据,公司开展定制专题服务和输出解决方案,为众多领域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方式,遥感卫星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自主开发了‘星瞰河山’平台,实现了卫星数据的采、存、算、管、用,达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的能力,一个平台实现管理决策的一站式服务。”邹云坤介绍,“星瞰河山”平台已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等行业,为各领域智慧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在创新驱动下,环天智慧在航空航天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并于202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迈开了上市的步伐。 据了解,截至目前,“天府星座”已面向全国提供超过200余次遥感数据支撑,累计获取遥感影像覆盖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服务项目数十个,创造卫星遥感应用产业产值已达5亿元,为新区新质生产力植入了新引擎。 在邹云坤的带领下,记者进一步参观了该公司,与传统意义的公司不同,这里没有生产线,没有机械的轰鸣声,有的只是研发团队热烈的谈论声和电脑上各种算法、数据的一遍遍演示、推敲,企业文化墙上,各种“星”元素,带给人满满的科技感。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量形态跃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邹云坤介绍,为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去年研发投入2500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3000万元,形成了以技术人才为主的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占比超6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卫星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之一,已成为眉山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这无疑为环天智慧的接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就在前不久,以“星耀天府 科创眉山”为主题的“院士眉山行”活动暨第二届眉山卫星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来自卫星遥感、航空航天领域的9名两院院士和超200家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济济一堂,更是为环天智慧进一步发展卫星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会上,《眉山市卫星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对外发布,描绘出“卫星产业标杆城市”的美好蓝图,为环天智慧发展卫星产业指明了方向。 如今,环天智慧已与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组成“商业卫星星座联盟”,共拥有在轨遥感卫星147颗,共享联盟内遥感卫星数据及其应用权限,共同组成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借力高校科研力量,环天智慧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共建“空间智能感知与大模型应用联合实验室”,联合武汉大学共同组建遥感卫星应用研究中心,开展卫星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等工作。 以应用转化为导向,助推“星”产业蓄势起航。环天智慧将择期再发射5颗商用卫星,并以“天府星座”卫星遥感应用为突破,投资建设智算中心,着力产业链整合,通过“产业+园区+基金”模式,实现卫星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具备区域影响力的卫星互联网产业聚集区和创新策源地,服务眉山构建卫星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内商业航天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