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苏坟一拜(上)

□广东惠州 彭杰

上个周末没出发,几个老汉又聊起了苏轼。生在眉山,死在常州,葬在郏县,他为啥葬在郏县呢?一个千年疑问被聊了出来。

于是,便向郏县再出发,去苏轼的坟头拜一拜,跟苏轼“讨个说法”。

苏轼的安葬地,宋时的地址是“汝州郏城上瑞里”,现在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苏坟寺村”。按现代地图导航,此地离苏轼出生地眉山1300多公里、离苏轼逝世地常州700多公里、离当时的汴京也有200多公里,清泉先生说“古人的徒步里程,得按现在公路里程的三倍以上计算”。

苏洵和王弗去世后,苏轼、苏辙兄弟俩扶棺数千里跨山跨水也要送回眉山安葬,而苏轼去世后,到下葬也差不多有一年时间,苏辙却没有将哥哥送回眉山,而是葬于看似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郏县。

实地探寻,或有所得。

从平顶山市区出来,车行在辽阔的平原上,两旁田地中零星有凸起的长有树木青草的土堆,那就是百姓人家的“坟头”了,朴素、简单,不像一般所说的宏大豪华的“阴宅”,这让我们对苏家的千年古坟更加期待。

车过茨芭镇牌坊,不远就到“三苏园”景区。

跟大多数“景区”一样,大门前都要通过长长的景观大道,大道的左边,伫立着一座纯白色的苏轼塑像,可苏轼是背对行人的,旁人解释说,他这是面向西南,那里是他们的故乡。

进大门,过“神道”,进入墓园核心区域。

墓园正中,是苏洵的衣冠冢。其左,是苏轼和王闰之的合葬坟,其右,是苏辙和史夫人的合葬坟。

在三苏坟前,我们铺好一席热茶,敬了古人后,再次聊起了这一门三父子,虽然隔着时空,但此时此地,却别有一番意境。

俺曾经读过郏县苏学家乔建功的专著,与其他资料结合在一起,加上现场实地感觉,可以大致回答“为啥葬郏县”,现梳理如下。

一、苏轼对汝州、颖昌这一带并不陌生。

苏轼时的颖昌、颍川、许州,即今许昌,其与汴京开封,就像今天的天津与首都北京,应该算在首都圈里,起码是个二线城市吧。

嘉祐五年(1060)二月,苏家父子仨返乡安葬母亲后,经长江,在江陵上岸后,曾经过汝州的襄城、颖昌府到汴京,此后,也有多次经过。

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轼自定州南下惠州,走到陈留(今开封陈留镇)时,专门拐道去汝州,被贬知汝州的苏辙已经先行到来,苏轼在汝州盘桓几天后,才继续南下。

所以,苏轼对这一带并不陌生。

二、苏辙曾在郏县、颖昌买了“二顷”地。

绍圣元年(1094)四月,被贬的苏辙到达汝州,六月,苏辙再贬袁州(治今江西宜春),七月,再贬筠州,算起来,苏辙在汝州也就两月左右。

苏辙曾经在《卜居赋》写道:“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颍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糊口于是。”他其实留下了两个儿子,但苏辙离开后,儿孙们并不居住在汝州,而去了邻近的颍川,即颖昌。

同时,苏辙还交代了,“凡七年而归,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蹴卢以居。”他在这里买了“田二顷”。

其中一顷,在襄城,当时属汝州,但离汝州远,离颖昌很近。襄城此地可能是当时的交通要道,苏家父子当年出蜀去京时也曾经路过。

另一顷,在郏县,属颖昌,离襄城也很近。后来此地成为苏家的墓园。

三、苏辙为啥在颖昌买地。

苏辙在颖昌买地是为了儿孙“糊口”,但为啥不是其他地方呢?

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自家的经济状况,让一大家子回到汴京或者回到眉山都是不现实的,就近安顿,才是良策。

最重要的原因,跟苏洵和范镇有关系。

一是苏洵的愿望。

当年,苏洵游历名川大山,回川后曾作文表示:

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余言异日可以知余之非戏云尔……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行看嵩少当吾庐。

可以看出,苏洵担心后代在四川盆地的发展,他想在“嵩山之下洛水之上”,即今天的河南某处找一个地方重新安家,那里,离开封不远不近。

对此,苏轼也曾向苏辙提起此事,“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苏轼《别子由三首兼别迟》),而苏辙在《卜居赋》也有“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之说。

二是因为范镇。

范镇,华阳人(今四川成都双流一带)。宝元元年(1038)进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封蜀郡公。

老乡范镇与苏洵一家私交好,范镇的两个孙女,一个嫁给苏轼的三儿子苏过、一个嫁给苏辙的三儿子苏远,老乡加姻亲,政治倾向也同,苏辙在《祭范子中朝散文》曾写道:“苏氏、范氏,同出昆维,蜀公告休,居颍之湄,我老去国,归亦从之”。

孔凡礼《苏辙年谱》也认为,“苏辙谋居与定居颍,与范氏有联系,镇及妻葬于汝州之襄城,苏辙兄弟葬于郏城,属汝州,皆在汝州之东南,相距甚近”。

元祐二年(1088),81岁的范镇去世,葬在汝州襄城的推贤里(今襄城县王洛乡房村),襄城属很远的汝州,但离颖昌很近。

既然要归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那就干脆去亲戚范镇晚年居住的颖昌买地,这是逆境中的投靠了。

四、苏辙北归后,定居在颖昌。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崩,徽宗继位。二月,在循州的苏辙“量移永州安置”,后又“授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授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就上请去颖昌居住。

苏轼到英州后,也得到了新诰命“外军任便居住”。这样,两兄弟都可以“任便居住了”。

苏辙得令后,并没有等哥哥,而是先行北归,直接去往颖昌,他想先回到颖昌去作一些定居的安排。

(彭杰,广东省惠州市文化智库成员,广东省惠州市岭东文史所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