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亦母亦妻王闰之(二十四)

□四川眉山 棱子 沁寒

王定国求苏轼诗文,竟收到苏轼写给任氏的墓志铭。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养视轼之子迈、迨、过,皆有恩劳。从轼官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八月壬寅,卒于黄之临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月壬午,葬于黄之东阜黄冈县之北。铭曰: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

苏轼抄录完毕,并附短笺:我被贬黄州后,都是坏消息。八月,老乳母去世。子由12岁的女儿夭折。还没缓过气,又听说堂兄中舍卒于成都。“异乡罹此,触物凄感,奈何!奈何!……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

王定国,即王巩,张方平的女婿。受“乌台诗案”牵连,贬岭南宾州。其歌女柔奴随行。

王定国喜欢苏轼的诗文,更喜欢字,讨要书信时,字比信珍贵。苏轼有求必应。

还有一个催要文字的人,即成都的宝月大师。苏轼到黄州不久,宝月大师就派亲信悟海去探望。找了个借口,为胜相院的藏经书写篇文章。此刻的苏轼已决心“断作文字”,原因是“结习口业,妄言绮语,论说古今,是非成败。自云是巧,不知是业”。

无奈悟海不得文章,难以复命。找了个寺院住下来,静等。

苏轼不知宝月大师深藏的慈悲心。又把几年前写的《中和胜相院记》,说与悟海。悟海不语。常常十天半月,就来看苏轼一回。

有天晚上,苏轼梦见宝月大师催文,醒来已是半夜。干脆披衣起身,磨墨写字,“于一弹指顷,洗我千劫罪”。

“凡作佛事,各以所有。富者以财,壮者以力。巧者以技,辩者以言。若无所有,各以其心。”写完,都不敢署名。只说有一居士,其先蜀人,愿随宝月大师作是佛事。

苏轼在给李公择的信中哀叹,“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此似鄙俗,且出于不得已,然自谓长策……”

面对眼前穷困的日子,再节俭,再自我安慰,都是度日如年。苏轼觉得黄州,比要命的湖州还艰难。幸好,闰之挺过来了。苏轼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写信告诉了朱寿昌。

闰之这个昔日的太守夫人,早已变成了斤斤计较的家庭妇人。20多口人的温饱,是闰之每天清晨醒来就要面对的大事。

苏轼被贬前的太守收入,每月俸钱40千以上,可供大约180人一年的口粮。还不算实物折发的绫、绢、棉、禄粟、公用钱,以及各种额外的赏赐。

所以苏轼轻轻松松就能养活家人,外加宾客亲友四五十人。在花钱方面,苏轼从记事起,就没有手紧过。母亲程夫人经商,能保障苏家丰衣足食的生活。苏轼像极了手散的爷爷苏序,大方得很。“俸禄所得,随手辄尽”。而今被贬黄州,是没有月俸的。区区4500文,是苏轼一人的吊命钱,现在要吊全家二十几口人的命。

文,是最小的货币单位。1000文=1贯,10贯=1两白银,10两白银=1两黄金。

从不为钱,为生活操心的苏轼,现在变得忧心忡忡。

一天,苏轼端着酒杯哀叹。马梦得随口一句,未见孔兄,忧心忡忡。

苏轼回击马梦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梦得说,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苏轼突然笑了。他动了卖京城房产的念头。闰之听闻,立即阻止。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房产。若动,也是迨儿、过儿娶媳妇所需。

(棱子,本名张蓉,眉山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人民文学》《四川文学》等发表,出版专著《与尔并肩》等5部。沁寒,本名魏鑫,眉山人,有作品在《散文百家》《文学报》等发表。)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