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成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到宋代文化,因为宋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提到宋代文化,不能不提到“眉山现象”,因为“眉山现象”是宋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眉山现象”的提出
西蜀是宋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西蜀作家及学者,又都集中在益州(今成都)、眉州(今眉山)、隆州(今仁寿县)这个三角地带。三角地带形成了西蜀三大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的亮点却不是成都,而是眉山。
亮点之一:文学名家辈出。特别是苏轼,跨越时空,名动全球,影响深远。
宋时许多人称苏轼为“苏眉山”,或直接称“眉山”。除“三苏”外,还有许多重要作家。南宋后期魏了翁任眉山知州时,曾建“载英堂”,“列图于堂者二十有六人”,以表彰眉州先贤。其实,当时有文集、至今传世的,还有多人。像唐庚(有《唐先生文集》)、苏过(苏轼子,有《斜川集》)、苏籀(苏辙孙,有《双溪集》)、程垓(苏轼表兄程正辅之孙,有《书舟词》)等。另外,公开发行眉州人著作的书籍,不下五十部。群体之大,人数之多,可见一斑。
亮点之二:史学著述丰富。宋代尤其是南宋,眉山史学特别发达,名著如林。其中杰出代表有彭百川,眉州丹棱人,著北宋历朝史和南宋前朝史各三十卷;王偁,眉州人,著《东部事略》一百三十卷;李焘,与彭百川同乡,除著有《四朝史稿》五十卷,最重要的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而作《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是我国古代史籍中的杰作之一。至今为史学家称道。
亮点之三:图书印刷业发达。眉山的图书印刷,宋时与京城汴京、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并列全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所刻经、史、子、集门类齐全,如大字体《七史》及许多唐宋人别集、总集,至今为一些图书、博物馆收藏,价值连城。南宋中叶蔡宙上奏朝廷,说“全蜀数道,文籍山积”。这“山积”般文籍的来源,主要就是眉州。它为巴蜀甚至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与成都相比,无论区位,还是历史、文化积淀,眉山都是个小不点。然而到宋代,却逐渐成为推动西蜀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这种违反常规但被公认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特殊现象,被文学、史学界称为“眉山现象”。
“眉山现象”的成因
“眉山现象”虽成因繁多,但形胜、兼容、向学、科举应是主要原因。
首先说形胜。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山川秀丽,物产富饶;这里极少战乱,离巴蜀政治经济中心的成都仅百十余里,水路、陆路方便,是极佳的居住、生活之地。自汉以降,便有不少慕名前来安居乐业者。如苏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看兼容。宋以前,北方多战乱。人们为了躲避战争,自发形成了三次大的“移民运动”:第一阶段是唐“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就带了大批人马入川,大诗人杜甫便是其一;第二阶段是唐末黄巢起义期间,唐僖宗率文武随从若干避蜀;第三阶段是五代时,中原战云密布,人们不约而同翻越秦岭向“天府之国”四川进发。三次大迁蜀,群体庞大。
而进入眉山最多的,应是第二和第三次。
眉山移民中两宋闻名的有家氏,祖籍晋(今山西),唐德宗时入眉,家族中的家勤国、家安国、家定国、家愿等,皆名士,宋末家铉翁文学成就最显;又如史氏,唐僖宗时迁蜀,分居眉、青、丹三地,其中史清卿为苏轼兄弟之师,史家中的史炤、史尧弼分别有《通鉴释文》(共三十卷)、《莲峰集》等存世。再如丹棱李氏,乃唐宗氏之后,名扬史学、文学界的有李焘父子等。还有仁寿虞氏、彭山吕氏、洪雅田氏、青神杨氏。这些移民抵眉后,眉山原住民以宽广胸襟纳之,通过家族联姻等方式,很快融为一体。如苏洵之祖、之父及本人分别娶史氏、李氏、程氏。
第三向学。前述大移民中的主体被史学家称为“衣冠之族”,是指知识分子官宦世家。“衣冠之族”常以家族为单位,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这些人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带来了“家族文化”,“家族文化”的最大特点,即深入骨髓的文化自觉。他们好学、善学,对眉山原住民的影响颇大,形成了眉山的向学之风。其中苏氏家族渐成“家族文化”中的成员就是佐证。由“家族文化”带动,引领社会走向,又变脸为“文化家族”。这种现象是当时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也被专家学者认为是成就“眉山现象”的重要原因。
第四科举。宋以前的国都多在北方。北方人受朝廷影响至深,尤以朝廷的科举制度为甚。北方的“衣冠之族”通过移民“洗牌”,绝大部分的政治权力已丧失,其经济地位尚须重新确立,唯一剩下的是传统文化优势。他们“世守”家族文化遗产,要求子孙“承家从仕”(个人要有大作为并使家族荣光,就必须奋发读书,应举登科,入仕做官)。因此,科举制度对学子而言,有很强的吸引力。由于涌入的“衣冠之族”人数多,群体大,对原住民最直接的就是传统文化影响。当“承家从仕”理念渗入本土,本土就有了“家族文化”,由“家族文化”助推从而形成了登科从仕风暴。登科从仕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学堂,学堂离不开书籍,书籍离不开印刷与藏书。由此,眉山的公、私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老的藏书楼青春焕发,像孙氏书楼;新的藏书楼不断拔地而起;印刷业发达;读书、著述者增多并成时尚;“文化家族”此起彼伏——“眉山现象”应运而生。
“眉山现象”的影响
一是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人物。如苏轼,他不仅是宋代文坛的巨人,同时又是做人的典范,是自宋以来为官者学习的榜样,是深受全球不同肤色人群爱戴的大英雄。
二是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据《眉山县志》1992年版记载,仅两宋年间,眉山就中进士计886人,这是一支令人赞叹的国家有生力量。难怪诗人陆游经过眉山,写下了“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名句。甚至连当时的皇帝都惊呼:“天下好学之士皆出于此”。
三是带动了本土文化发展。“眉山现象”后,眉山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读书、写诗、作画等文化现象蔚然成风。
四是推动了世界文化发展及历史进程。“眉山现象”推动了西蜀文化,西蜀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眉山现象”中的最杰出代表是苏东坡。2000年法国《世界报》共评选出十二位影响世界进程的千年杰出人物,授予“千年英雄”称号,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眉山现象”是眉山的瑰宝。当下,全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风起云涌,文化强国的步伐正坚定向前迈进。流淌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眉山人,正以高度自信传承和发展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全力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眉山会做到,眉山人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