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前排起长龙、文物展柜前挤满观众、社会教育活动现场爆满……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川渝各大文博机构社会教育活动精彩纷呈,吸引观众前来看展。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收费馆免费开放;三星堆博物馆门票半价,两万张门票被一抢而空。 向公众展示四川报业从“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到“智与云”发展变迁路径的四川报业博物馆,自2月下旬开馆以来,已接待近百支研学团队。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报博馆还联动韬奋纪念馆、范长江纪念馆,利用报业资源和红色历史资料开展了系列研学教育活动,通过邀请资深新闻学者作讲座、金牌讲解员评选等形式,“解锁”藏品背后的故事。5月18日当天,四川小记者志愿服务队的“小记者”们跟随专业讲解,走进报博馆,详细了解报业发展历史,追寻光荣足迹。 在四川博物院,夺宝奇兵之探秘“江渎”、沉浸式剧本解谜体验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孩子们了解考古工具及考古“黑科技”,学习青铜器上的生僻字,欣赏出土文物之美;成都博物馆则与成都部分中小学校携手,将学校创新课程开到了博物馆……部分博物馆还将社会教育活动延展到馆外。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成都市锦江区枫树社区,开展“金沙文化‘翼’站——你身边的流动博物馆”主题活动。观众戴上VR眼镜便能看到栩栩如生的文物,还能参加3D打印文物等互动环节,通过现代科技感受古蜀文明之美。 展览和讲座也是重头戏。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就“上新”了“名垂宇宙——诸葛亮遗存精选系列展之祠堂不可忘”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推出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简崇志的艺术人生”等,让游客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重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常设展览“壮丽三峡”展厅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重新对外开放。 自2005年三峡博物馆正式开馆以来,“壮丽三峡”展厅每年接待的观众都超过200万人/次。但随着对展示内容的学术研究日渐深入,新时代陈列手段日新月异,原本的展厅展陈已经无法满足观众们的观展需求,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更好地领略壮丽三峡的历史人文风情,三峡博物馆对展厅启动了改陈工作。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前期展览策划和4个多月的换陈布展,焕然一新的“壮丽三峡”展厅再次现身观众面前。 展览策展人彭学斌介绍,全新的“壮丽三峡”展厅以“中国的三峡、世界的三峡”的视角构建展陈体系。展示内容紧扣“壮丽”二字,以“自然奇观”“历史长卷”“人文古迹”三大部分为基本构架,打造自然、人文内容兼具的综合性全场景式展览。 在新版“壮丽三峡”展厅中,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巫山猿人下颌骨化石、商代三羊铜尊、战国铜虎钮錞于、战国铜鸟形尊、汉代偏将军金印、汉代景云碑等6件镇馆之宝首度汇集一堂。 在“历史长卷”部分,博物馆为观众搬来了巴国王族的“餐桌”。在这个餐桌上,壶、瓯、勺、洗、盘、釜、鍪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4米余高的宋代“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石刻也被整体搬进了展厅之中。该碑是长江南岸凤凰泉崖壁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碑高4.1米、宽7.2米,正书49行,总计943字。 为了能让观众们一睹近2000年前长江之上航行巨舰的风姿,三峡博物馆依据史书在展厅中复原出了两艘古代大型战船的模型。它们的背后,是两场载入史册的大战。 其中一艘来自公元263年。彼时魏灭蜀,魏、吴两国对峙于瞿塘峡。西晋建立后,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灭吴之策。原巴郡太守王睿任益州刺史,加龙骧将军,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280年,王睿率兵顺流而下,摧毁西陵峡拦江铁链,攻克丹阳郡,攻取石头城。至此,三国归晋。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攻防战。 而另一艘则来自公元581年。那一年杨坚建立隋朝。585年,隋文帝杨坚命大将杨素为信州(今重庆奉节)总管,在当地打造舰船,训练水师,准备讨伐定都建康(今南京)的南陈政权。588年,杨素水师自三峡东下,南陈军队于巫峡,并设三道拦江铁链,隋军猛攻不克,遂登岸从陆上进击,大破南陈军,除去拦江铁链,继续东征。最终,实现了汉晋以来又一次全国大一统。 除此之外,在展厅的第一部分,博物馆通过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第三部分则通过场景和雕塑、AI语言大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诗人兴会场面,让观众体验个性化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