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侨 细雨纷飞,云雾轻轻,莺飞蝶舞,春野浮绿,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又明净,4月4日,又一年清明至。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意思是,清明时节万物一起呼唤着春风,经过寒冷冬天的洗礼以后,此时已经变得很干净清明了。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桐,是指桐树,华,是“花”的通假字,每当清明节气前后,桐树会开出白色或紫色的花,意味着暮春已经到来。 二候田鼠化为鴽,《小正传》曰:“鴽,鹌也。”清明时节,冬小麦已经拔节,田野中的鼠类被隐藏了起来,而色彩与鼠类相似的鹌鹑类小鸟多了起来,所以古人便以为田鼠变成鹌鹑了。 三候虹始见,虹是阳光通过细小水滴发生的折射现象,“雨纷纷”的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早出现彩虹的节气。清明后,雨水渐趋频密,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水滴盈盈。随着雨水的增多,彩虹的倩影也愈发频繁地映入眼帘。 清明,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日子,它既承载着人们缅怀先人之深情,又孕育着春天蓬勃之生机与活力。 在这个时节里,自古就有祭祖、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许多诗词作品也以清明为对象,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春和景明图。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借用对春雨、行人、酒家、牧童的简短描写,将清明的时令气息与旅人的心情描写得浑然一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把清明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湖,描绘得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诗人在春日美景中享受与亲友的相聚,于极宜游乐的氛围里,又不禁思考起人生的得与失。 一朝春醒,万物清明,不妨珍惜当下,拥抱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