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俊涵 文/图 “我这条命是他们捡回来的,任何语言都表达不了我内心的感激之情!”近日,在回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时,丹棱县杨场镇古井村2组脱贫村民顾邦成不断感叹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与万幸。 原来,2023年8月底,顾邦成因意外导致脑溢血,当地村组干部知晓该情况后,迅速联系医院将其送至丹棱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经过重症监护室的治疗、观察,安全回到普通病房,但是情况不乐观,病情发展成偏瘫,生活无法自理。因顾邦成无儿无女,父母已去世,村组干部积极对接民政部门,联系评残部门对其进行评残,以及联系康复医院,目前顾邦成康复情况良好。 “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他们当成大事来办,让我的心里至今都暖暖的!”2023年11月,丹棱县齐乐镇城西社区开始组织群众集中评残,社区居民张成栋、宋春秀夫妇因身体不便,无法出门评估。 得知这一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协调医生一道上门服务,评估结束后,社区工作人员还将残疾证送到了居民家中。2月20日,翻出自己的残疾证,张成栋夫妇回忆着当时的情形,言语间仍然十分激动。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诺言,他们比亲人还亲!”每年年初都会进行养老保险认证工作,而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1组村民任玉兰因中风导致半瘫卧床,让这项简单的事情变得十分艰难。年初,万年村网格员刘张艳了解情况后,步行半小时山路入户帮助其完成认证。 …… 在丹棱县,许多群众将帮他们代办日常琐事的村干部及志愿者们亲切地称为“村小跑”,关于“村小跑”服务群众的鲜活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近年来,丹棱县始终紧扣镇村便民服务体系能力提升主题,建立起“11350”代办服务机制,做优“村小跑”帮代办品牌,确保便民代办有制度可依,有队伍可用,有方法可选,喊响“群众办事张嘴,干部代办跑腿”服务口号,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零距离”。 在建立“1套机制”方面,丹棱县印发《丹棱县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代办制度》《丹棱县村(社区)便民服务事项清单》《村级代办事项目录》等文件,采取“村小跑”帮代办服务模式,为群众帮办代办涉及人社、民政等部门的169项事项,将“就近办理”触角延伸至每村每户,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高频事项、通过群众最认可的沟通方式、采取最快捷的办理方式,确保群众所需所盼全方位得到满足。 在组建“1支队伍”方面,丹棱县在村(社区)组建起一只以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网格员等为代办员的“村小跑”代办代跑服务队。同时,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进一步规范“村小跑”行为,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加强队伍思想素质建设、工作能力培养,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效率和水平。 在完善服务模式方面,丹棱县探索出固定代办定点办、移动代办上门办、网上代办智慧办的“3种模式”。首先,当地采用“村级干部坐班+周一集中服务日”模式,代办时间“无缝隙”,严格值班管理制度,确保群众办事开门有人迎、问题有人答、申请有人接、事项有人办,全方位承接群众申办业务。其次,各村(社区)认真梳理本村(社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名单,并按名单逐户张贴村级代办服务“连心卡”,通过微信群和电话常态化收集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流动式上门开展敲门入户、上门服务,宣传惠民政策,解决百姓需求。另外,该县还推动“天府通办”APP的注册和使用,依托四川政务服务网和天府通办APP,打造7×24小时“全天候”服务,让数据“跑路”代替村民“跑腿”,耐心指导群众网上办理业务,实现群众办事“在家办”“随时办”。 在此基础上,“村小跑”帮代办品牌实现了该县50个村(社区)全覆盖。当地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6”建设标准和阵地资源,在全县50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设置便民服务站,按照“六有”标准,配齐配强硬件设施,推行亲民化改造,实行大厅式、开放式、集中式、互动式服务,拉近干群心理距离,提升群众认同感。同时,将村民按“网格化”分组,实行包片代办、就近代办,扩大服务覆盖面,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便捷服务。 “村小跑”帮代办工作开展以来,丹棱县50个村(社区)组建了700余人的便民服务队伍,平均每月代办事项5000余件,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有效满足群众办事需求,切实提升群众办事获得感,实现服务“零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