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向绿色生态葬的逝者鞠躬致敬。”4月2日,眉山天府新区莲花公墓,伴随着哀乐,在仪仗队护送下,62名逝者的骨灰一同安葬在公墓的花丛下。最终,逝者的骨灰将与泥土、自然融为一体。在鲜花陪伴下,11年来,已有520余名逝者在莲花公墓安息。
当天,市民政局主办的“仁孝眉山·绿色殡葬·平安清明”眉山市第十一届集体公益生态葬仪式在莲花公墓举行。“和传统安葬方式相比,生态葬经济环保、节约土地,让生命永恒地回归自然。”莲花公墓管委会主任罗永田说。
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市共有7所公墓先后举行生态葬活动,共有278名逝者选择生态葬,与花木相伴,让生命在繁花中绽放。从2013年至今,11年间,眉山市有2600多位逝者选择了生态葬的形式长眠。
不点蜡烛、不烧纸钱、不留骨灰,长伴山林里,长眠鲜花中。近年来,眉山市全域推进公墓生态安葬模式,从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生态安葬模式推广、生态安全区域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创新发展。如今,全市殡葬改革工作成效显著,生态安葬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绿色、人文、生态的殡葬新风正逐步形成。
□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文/图
科学规范 礼遇引人
“父母都是节俭开明的人,生前就交代我,死后不立碑、不刻字,要选择有山有水环境优美的地方长眠,我找了很久,才选择了这里。”逝者家属沈诚说。4月2日,沈诚来到莲花公墓,参加了眉山市第十一届集体公益生态葬仪式。不见香蜡纸钱,只见鲜花绿地,绿地中花朵开得最艳丽、视野最开阔之处,生态葬逝者长眠其中,宁静而庄重。“生态葬这种形式,满足了父母的心愿。”沈诚说。
“以前节地生态安葬选址多数是在公墓的‘边角余料’,给人印象就是廉价没有尊严,市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扭转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五最’的理念来做这项工作,即:选择公墓最好的位置、打造最美的环境、给予最高的礼遇、营造最浓厚的文化氛围、留下最难忘的纪念仪式。”
为落实好“五最”理念,市民政局先后印发了《眉山市生态安葬管理办法(试行)》《眉山市生态安葬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市级层面采取统一标准、统一要素、统一部署“三个统一”方式规范生态安葬,并将生态安葬地块纳入公墓建设规划,对面积占比、自然环境、安葬方式等因素进行规范。
其中,明确县、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划定生态安葬区域面积各不少于30平方米、15平方米、10平方米,100亩以上经营性公墓不少于50平方米,100亩以下不少于30平方米;明确生态安葬地块绿地率不低于90%,骨灰盒采取可降解材质,地埋深度0.5-1米,不留坟头、不留墓碑等。
“环境越来越美、礼遇越来越高、氛围越来越足,生态安葬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刚刚在仁寿县虞丞公墓送完父亲最后一程的市民杨先生说。
据了解,近年来,眉山越来越多的逝者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真正让生命“回归自然”。11年间,眉山市共有2600多位逝者选择了生态葬的形式长眠。其中,2023年安葬逝者266名,较2022年增长了6倍。2024年,全市7个公墓在清明节期间先后举办集体生态安葬活动,278名逝者选择了绿色生态葬。
政策引路 公益惠民
松柏成行,虞美人成片……清明前夕,经过精心打造的青神县青竹街道龙女谷公墓生态安葬区二期落地建成。生态安葬区位于整个公墓最中心位置,鲜花簇拥、层次分明。
“生态安葬区域建成后,我们将向逝者免费提供安葬穴位、免费提供集体安葬仪式、免费提供祭祀相关服务等。”青神县民政局副局长贺勇介绍。
“像龙女谷公益性公墓内这样的生态安葬区域,我市已经建设5个。”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在生态安葬区域建设中创新理念,努力实现“生态环保、移风易俗、家风家教、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目标。
殡葬改革破千年旧俗,立时代新风,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为破解这一难题,市委、市政府从政策出发,积极引导市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
全市健全了基本丧葬费减免制度。在全民全面免除基本丧葬费的基础上,实现惠民殡葬提标扩面。如今,我市减免政策对象上实现了由市户籍人员扩大到市辖区内死亡人员,免除项目上由原4项基本服务(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寄存)拓展到普通骨灰盒、生态安葬和其他服务费用7项全免除。
全市建立了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对眉山市户籍逝者骨灰实施花葬、树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的,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补。东坡区、丹棱县等区县还将奖补标准提升至2000元左右。
全市完善了殡仪服务收费管理制度。开展殡葬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联合治理殡葬领域突出问题,全市殡葬服务机构严格执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实施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
一系列政策的长效实施下,绿色殡葬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眉山人认同和接受。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惠民殡葬支出1407万元,惠及1.38万人。2023年,在我市开展的殡葬服务满意度调查下,群众满意率达99.5%。
移风易俗 营造新风
3月28日,眉山晴空万里、春回大地。在莲花公墓工作的侯兴莹正忙着提供“代祭扫”服务。不用到现场,请工作人员代为祭扫,最近两年,莲花公墓推出的这项服务变得越来越成熟。
“以前我们要花很大功夫去告诉大家,不带鞭炮纸钱进墓区扫墓,现在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怎么用环保生态的方式去做好服务。”侯兴莹说。
在金顶山人文纪念园,园内每个墓碑都有二维码,也支持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网络祭祀和云祭扫。
创新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将文明祭祀与改变观念的种子种进人们心中。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要多关爱家里的老年人,多付出一些,这样家庭才能和谐幸福。”3月27日,市民政局、市殡仪馆组成志愿服务队来到东坡区大石桥街道红星西路社区,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了一场生命文化教育进社区宣讲实践公益活动。活动以“仁孝眉山 礼遇生命”为主题,与60多位社区居民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关于生命文化内涵的交流活动。
今年,眉山市将每年3月确定为“殡葬新风宣传月”,培育和推广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推行心愿卡、时空信箱、丝带寄情、网络祭祀等,引导群众从重视实物祭扫转移到精神传承上来。
近年来,全市还将移风易俗贯穿殡葬工作全过程,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其中,市殡仪馆建立了生命文化教育馆,开展廉洁清明、珍爱生命、孝亲敬老、殡葬改革教育,建成后每年约有80万人次接受生命文化教育;全市先后出版发行了《殡葬工作手记》《珍爱生命教育》《孝亲敬老教育》《廉洁清明教育》《殡葬改革宣传》《清明影响》等眉山殡葬文化系列丛书,宣传殡葬工作、推进移风易俗,营造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殡葬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眉山将文明殡葬等内容纳入《眉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创新推广民政局长主持生态安葬仪式,乡村干部主持逝者“追思会”,把对逝者的缅怀引导到精神文化传承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