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发展指数出炉 3月7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数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数为114.03,较上年增长2.3%,总体保持稳步提升态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主要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进行设定,共包含6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数主要反映经济圈发展进程,以2019年为基期,2019年为100,指数大于100表明比基期发展更好,小于100表明发展不如基期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质效指数为109.50,较上年提高1.78,指数增速为1.7%。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经济子系统的指数及增速均在6个子系统中居首位。经济圈现代经济指数为131.80,比总指数高17.77,指数较上年提高9.80。 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首批3个共建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明确 3月6日,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战略咨询四川省软科学研究基地主办的2023科技创新监测系列报告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2023报告》。 报告显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20年的100分提升至2022年的157.07分,较2020年增长57.07%。推动成果共享有助于带动区域间科技创新水平加速提升。报告显示,成果共享指标增幅最大,较2020年增长109.77%;第二是环境支撑指标,较2020年增长82.36%;第三是产业联动指标,较2020年增长53.42%。 报告披露了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典型案例。记者注意到,此前认定的首批3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已经明确。其中,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牵头建设,将重点针对原醛、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病四大方向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 数字经济智能与安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由重庆邮电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建设。两所高校将聚焦以大数据解决智能安全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川渝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汽车制造、智慧健康、智能安全、数据交易市场等数字经济重点内容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由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和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牵头建设,将聚焦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立足川渝中药特色优势资源,开展高价值中药新药研发与成果转化。 总投资超500亿元 今年成都都市圈 将实施25个公服项目 记者从省同城化办获悉,今年成都都市圈将实施25个公共服务项目,总投资逾5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5.6亿元,以持续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提质扩面。 公服项目加速推进。2月29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迎来了首批师生入驻,这意味着成都的学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学习驾驶飞机技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国际科教城片区,建筑面积117.75万平方米,设有12个科研实验室、6个行业实训基地、1个高高原航空医学中心,囊括飞行技术与飞机安全、航空器及发动机制造与维修、航空器火灾科学、无人机研发等领域。目前,天府校区第一阶段将投入运行47间多媒体教室、普通智慧教室和研讨型智慧教室。 教育同城化项目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医疗合作项目也在不断推进。走进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忙着施工。记者了解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2022年动工建设,2025年建成投用。目前已完成综合楼9层主体结构施工,正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 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都市圈实施的公服项目中有不少项目在今年就将建成投用,惠及成德眉资四市的市民群众。教育方面,四川大学眉山校区一期、新津区四川省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区、乐至县玉龙教育产业园将在今年实现竣工;医疗方面,中国牙谷口腔专科医院、省第一中医医院建设工程项目将实现竣工;文旅方面,江口沉银博物馆、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一期)、隐海·调元文化产业园将建成投用。 同时,城市治理和就业保障两方面项目在今年也将建成投用。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辐射四川、重庆等西南省市,建设区域应急救援指挥协调场所、综合救援、培训演练、物资储备、航空保障等设施。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项目位于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项目投用后,将成为全国一流的技能培育机构总部集群、全国技能人才工作新地标和全省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要素集聚地。 为进一步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提质扩面,今年将加快推进罗江区大学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二期,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眉山天府新区基层医疗提升工程,乐至县陈毅故里景区整体提质建设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园等教育医疗文旅项目建设。三星堆古蜀文化文旅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开工。 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综合《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整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