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大地春晖暖,巾帼建功正当时。今年3月8日是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新时代为巾帼竞展芳华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为女性建功立业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机遇。2023年,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积极投身“三市一城”建设,奋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各领域、各战线、各岗位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充分展示了眉州女性自强不息、踔厉奋发的新时代巾帼风采,成为推动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不可或缺的“半边天”。
过去一年,眉山市妇联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弘扬三苏好家风。实施“苏香·智慧堂”“苏香·智慧创”“苏香·智慧媛”“苏娃快乐成长营”等品牌建设,承办四川省“家和万事兴—家风家教主题展”暨家风故事分享活动,组织开展“讲述心中最美父母(家庭)故事”比赛,开设“丫丫有话说”家庭教育专栏,评选命名家风家教实践基地;举办中国妇女十三大宣讲走进三苏祠直播活动,点击率超过180万次。
过去一年,眉山市妇联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眉山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三苏祠博物馆成功创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过去一年,眉山市妇联始终把民生实事办到妇女儿童心坎上。向上争取到位资金255万元,救助“两癌”患病低收入妇女78人;为2765名困难妇女捐赠“两癌”保险、为45名白血病儿童捐赠“惠民保”、推动9.63万名妇女参加“女性安康保障计划”。
过去一年,眉山市妇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情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化解婚姻家庭纠纷1082件,为515名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为101名困难妇女争取司法救助,发放救助金26.71万元;评选发布第三届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青神县人民检察院、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李晓梅分别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
……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离不开各级妇联组织围绕中心、拼搏奋进,离不开广大妇女姐妹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她们中,有立志传承教育文化的幼教老师,有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基层妇女干部,也有返乡种植药材带领村民致富的创业人员,更有在平凡岗位上不忘初心的法律援助工作者……眉山因为她们的奋斗而更加美丽。连日来,记者采访了5名来自我市各行业的女性代表,通过她们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妇女的力量与智慧。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莉 文/图
李晓梅
初心如磐 为姐妹们撑起一把保护“伞”
3月4日,明亮的太阳升起,将温暖洒向眉州大地。
上午8点多,记者来到眉山市政务中心二楼窗口,只见李晓梅抱着一袋厚厚的咨询资料,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李晓梅正忙着给一起家庭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商量沟通最新情况,并约定时间现场进行调解。经过李晓梅的不懈努力,这起因为家庭纠纷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一家人,终于愿意坐下来敞开心扉聊一聊。“只要愿意聊,就有协调好的希望,可以更好地帮助妇女姐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李晓梅说。
今年37岁的李晓梅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李晓梅从2009年开始从事法律援助工作。15年来,她从青神县司法局从事法律援助的普通干部成长为眉山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虽然职务变了,但是为群众服务的初心却始终不变。
“要把来访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李晓梅说。多年来,李晓梅的脚步从未停歇,用心用情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受聘担任“社区家长学校”老师,到城乡社区授课,以案说法,以法教人、以理育人、以情感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加强对妇女、儿童家庭的普法教育,为3800多名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370余名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有力化解家庭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妇儿合法权益。
李晓梅荣获2023年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四川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度30件民生实事工作先进个人、2011-2015年度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眉山市“二十佳政法干警”。
如今,在群众心中,李晓梅不仅是家庭纠纷“调解员”,还是群众依靠的“主心骨”,更是妇女姐妹的“知心人”。
魏灵燕
不忘初心 让幼教赞美生命
“魏妈妈,你看,这是我自己搭建的电影院。里面有按摩沙发、饮料区,还有累了可以躺着睡觉的地方。”近日,在彭山区锦江幼儿园内,充满了幼儿们欢快的笑声。
今年45岁的魏灵燕是彭山区锦江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也是两个班的班主任。魏灵燕不仅要做好园内的教育管理工作,还要带领负责班级的老师做好备课、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等教学工作,更要细致观察孩子们的各种情况。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至理名言,对班级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魏灵燕说起带过的孩子,如数家珍。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她用自己的青春陪伴着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用微笑、宽容、耐心和智慧启蒙幼儿,帮助孩子各方面协调发展。
魏灵燕深耕幼教二十六载,多次获得市级、区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还用真诚、善良和大爱经营着自己幸福的小家庭。2020年12月,魏灵燕家庭被评为眉山市“最美家庭”;2022年5月,魏灵燕家庭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家庭”;2023年5月,魏灵燕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教育教学工作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我愿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的教育搭档、同事的成长伙伴!”魏灵燕锲而不舍地朝着自己的教育愿景奔跑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在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岁月里,见证着每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赖东妹
回乡创业 让梦想照进现实
“我今年种了十多亩黄精,想问一下现在的价格怎么样?我想在下半年出售一批。”“我们现在收购价格是7块钱1斤,下半年预计还有上涨的空间,一亩地大概有4万到5万元。”近日,在仁寿县怀仁街道吊庆社区5组一处黄精种植地,种植户赵芳正向仁寿创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东妹了解今年黄精市场行情,望着一株株长势良好的黄精苗,她的心情格外舒畅。
赖东妹,2008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经管理专业,毕业后在成都一家经营中药材的农业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聪慧勤奋的她很快挣得人生的第一桶金。2012年,她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药材种植的浓厚兴趣回到仁寿。“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喜欢家乡的茅草、花木,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是赖东妹回乡创业的初衷。
说干就干,经过一番精心筹备,赖东妹组建了仁寿县兴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中药材,并于2015年成立仁寿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如今,她带动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2.8万亩,不仅遍及仁寿各乡镇,还辐射到眉山、乐山等地,其中仁寿2000余亩,有380多位种植户依靠种植中药材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种植的中药材种类有泽泻、白芨、天冬、川芎、佛手、黄精等,产品销往国内外20余家药企。
赖东妹先后获评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眉州田园明星等称号,还当选为仁寿县人大代表、眉山市人大代表。
“下一步,我将通过‘蜀道地’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户过上好日子,同时还要做到在中药生态农业中实现绿色生态、乡村振兴、增产提质的三重效益。”赖东妹说。
黎雪玲
扎根基层 让爱温暖小村庄
3月5日,记者在青神县罗波乡人民政府见到黎雪玲时,她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3·8”妇女节活动做准备工作。
黎雪玲是青神县罗波乡副乡长兼乡镇妇联主席。“服务人民,践行为重”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基层工作者的初心使命。黎雪玲扎根基层24年,从事妇女工作多年来,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作为乡妇联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妇女群众的受益程度、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标准,不断拓宽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妇联工作的服务水平,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妇女儿童一直是黎雪玲这个基层妇联主席的牵挂和工作重心,事情虽小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
黎雪玲告诉记者,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很辛苦,孩子们在家本来就缺少关爱,作为基层妇联主席,她有时间就应该多到孩子们家走走,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爱,节假日组织志愿者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安全生活安全讲解,让孩子们认识到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作为妇女干部,现在社会发展变化这么快,我们的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得多学习,勤思考,创新方法,扎实工作,不能让妇女工作落在后面”。黎雪玲平时一有空,就深入了解村里每个家庭妇女的基本情况,及时把妇女“两癌”筛查、妇女创业贷款等惠民政策宣传到户,让妇女关爱自身健康、积极创收致富。同时,她还带领村里的妇女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镇村妇女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提升。
周 隽
心系群众 以实际行动服务妇女儿童
“我是一名母亲,也是一名志愿者,一直以来,是爱和正能量支撑着我不断前行。”对于46岁的周隽来说,家人的爱和志愿精神让她的生活一路充满阳光。
2018年,周隽发起成立眉山市东坡区喆雅爱益行志愿者协会,2021年当选眉山市妇联执委,2022年起担任眉山市未保联合会副会长和眉山喆雅家庭儿童成长发展中心主任。
周隽扎根社区多年,始终坚持以东坡区苏辙社区为核心辐射彭山区、青神县等地38个社区,积极为妇女儿童谋利益,倾心致力于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发展、关注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妇联、民政等部门组织支持、社区参与、社会组织和个人努力,积极探索平台共建共享,形成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模式,提高了妇女儿童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和实践。
周隽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扎耕基层、服务基层,在市妇儿工委办、市妇联和东坡区妇联的关心和指导下,组织开展了“苏娃快乐成长营”寒暑假儿童关爱服务、三苏故事分享、竹编手工等妇女儿童的公益活动1000多场,提供志愿者服务1万多小时,服务妇女儿童及家庭10万多人次。她本人也获得全国家庭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家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我将切实履行妇联执委职责,围绕全市妇女儿童中心工作,发挥家庭工作专长,把满足妇女儿童家庭需求作为工作的最大动力,把妇女儿童满意度作为最高标准,扎扎实实为社区家庭多做实事好事!”周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