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眉山天府新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奏响城乡融合新乐章
眉山天府新区积极推进城乡融合。
正华村集体果园迎来首次丰收。
青龙街道桂林村柏杨湖西路文旅带项目一期工程施工现场。
青龙农贸市场项目(一期)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加紧施工。
柏杨湖西路文旅带项目。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眉山天府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始终坚持系统谋划,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城带乡、全域一体”,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着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聚拢乡村人气、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携手共建、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莉 文/图

发展优势产业 壮大村集体经济

锦江镇正华村丘多坝少,先天自然条件并不好,发展优势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一直是当地村民的愿望。

新年伊始,在正华村,满山遍野的柑橘,在春日的阳光下耀眼夺目,该村集体果园的明日见迎来了上市季节。在该村九组的山坡上,成熟的柑橘林映入眼帘,放眼望去,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枝头,镶嵌在绿叶间,圆润饱满,十分夺目。

“我们通过土地入股发展集体经济。”正华村党委书记白中根介绍,2016年,正华村创新试点,由村里出资,租借村民土地发展集体经济,建成了林阳山庄,32亩樱桃园如火如荼地干起来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村民种植的樱桃年年丰收。除了水果收购商,每到周末,从成都、眉山周边来感受田园风光、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带动了村里其他产业发展。

“也是这次试点,给正华村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白中根说,该村以此为模板,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从建起来到强起来,让村民和集体一起受益。

经过前期多方调研考察,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开启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新征程。

正华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种植柑橘新品种明日见,该村9组农户除每人留1分自留地外,其余220多亩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其统一运营管理。农户可与合作社按照二八分成,并享受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合作社成员人头分红的三重分红。此外,合作社成员在分享红利的同时,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

“土地入股了合作社,我常年都在柑橘园里务工,先前是疏果队员,现在是采果队员,等到三四月份,我又是疏花队员……”村民张洪水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白中根介绍,以前村里每家每户的闲散土地,种植起来很费劲,收益还低;自从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就近在合作社务工,还有分红,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我们要始终把集体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紧密结合,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白中根表示,该村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村施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完善基础设施 拓宽产业发展渠道

近年来,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通过实施“水、电、路、讯”民生补短板攻坚行动,促进美乡崛起,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筑路永无止境,有路方能振兴。新区着力优化农村路网,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组织兴修产业路,全力铺就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之路,畅通乡村“血脉”,为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产业兴旺夯实交通基础,催生乡村面貌“蝶变”,打通群众“幸福路”。

3月1日,在青龙街道桂林村柏杨湖西路文旅带项目一期工程施工现场,一条产业路初见规模,盘山而上,工人们正认真有序地工作。临近中午12点,现场依然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条产业路是我们盼望已久的道路。”桂林村党委书记袁天清坦言,桂林村紧邻成都新津,随着周边区域的发展,原来的乡道通行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量,且部分路段弯急坡陡,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柏杨湖西路文旅带项目分两期完成,目前正在施工的是一期项目,道路总长2.8公里,宽6米,起于桂林村村委会(桂林村4组),止于火堤湾与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烽火社区交界,项目于去年11月初动工,是青龙街道重要的产业道路。建成后将连通柏杨湖和香山溶洞两大景点,促进农旅融合。

“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正在进行水稳层铺设和两旁沟渠管道施工,预计本月底,一期项目将完工交付。”现场施工负责人何奉介绍,道路还将按照“四好农村路”标准建设,两旁还将进行绿化等。

道路通、产业兴。柏杨湖西路文旅带项目就如同飘在桂林村山上的一条玉带,把沿线的景点、特色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串联起来,打通交通“动脉”,让“特色”变成“亮色”,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让群众走上“幸福路”。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新区始终把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乡村道路品质。2023年,新区新建“四好农村路”242公里,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交通保障。

如今,放眼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实施民生工程 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新区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实施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小市场,大民生。菜市场是最具烟火气、最接地气的地方,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民生温度的重要窗口。如何提升群众“菜篮子”里的幸福感?

3月2日,记者在青龙农贸市场项目(一期)施工现场看到,项目一楼主体已完工,二楼主体正在建设中,工人们有的在架子上绑扎钢筋,有的拿着工具平整地面,现场一派忙碌。

“当前已经完成了总工程的90%,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青龙农贸市场项目(一期)是眉山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承接了青龙老农贸市场搬迁工作。

据了解,青龙街道老农贸市场因建设时间较早、设施落后、功能区不全等原因,导致市场环境差,成为城市管理的痛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为回应群众需求,根据眉山市农贸市场达标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去年年底,青龙农贸市场项目(一期)新建工程正式动工。目前进展十分顺利,预计今年5月底可以交付使用。

“新的农贸市场在内外环境、硬件设施和经营管理上将呈现新面貌,不仅更清洁、更美观、更安全,而且更注重提升智慧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届时,将大大提升了老百姓购物消费体验。”该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青龙农贸市场项目(一期)总占地面积20亩,共两层,一层6500平方米,二层7000平方米,规划摊位220个,独立商铺82间,分为鲜肉区、果蔬区两大功能分区。

“以前去买菜,距离远不说,旧的市场卫生状况欠佳,设施又陈旧,以后到新的市场,这些问题都会解决。”说起新的农贸市场,附近的居民纷纷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补齐城市建设短板,使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不断增强。

在奏响城乡融合新乐章的征程上,新区将立足城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特点,坚持以城带乡,增强带动力;坚持全域一体,增强融合力;坚持联动共进,增强协同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驱动力;坚持试点示范,增强引领力;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凝聚力。突出“以城带乡、全域一体”,着力“优城更优、强产争先、美乡崛起”,以“城产融合、园产融合、三产融合”为路径,构建“城乡大融合、全面大融入、全域大融合”的国家级新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