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蒋蓝 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曾在《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诗中回忆说:“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寻山跨坑谷,腾趠筋骨强。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 这首一如岷江漫流的诗作,应该是苏轼童年时亲身放牧的真实记录。它不仅表达了他在放牧时“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的实际体会,还写出他已掌握了“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和“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寻山跨坑谷,腾趠筋骨强”等放牧方法和知识。读书、放牛两不误,若不是曾在山区农村生活过的人,写不出这么真实而有放牧经验与放牧知识的作品。 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在于牛车一直是民间的悠然速率;官家多采用有垂帘的马车,一车绝尘心急如火,它们在大地上留下了既分离又交错的痕迹。尽管这个世界上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回想骑在牛背上的童年,苏轼“悔不长作多牛翁”,这体现出他深切的民间情怀。 起名、改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古人起名、改名时都要祭祖,请族中有名望的长者,先行占卜,然后起名。苏洵游历广阔,自己的学识足以处理这样的事情。1046年,因为父亲苏序病逝,苏洵奔波数千里,从虔州赶回眉山奔丧。处理完丧事,他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记录自己为两个儿子正式取名字的原因。当时苏轼11岁、苏辙8岁。常年在外奔走,苏洵接触马车尤其多,所以两兄弟的名都和马车有关。 对长子苏轼,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是古代马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轼和车轮、车辐(支撑轮圈的细条)、车盖、车轸(车底的横木)相比,轼仿佛没什么大用。可是如果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让人觉得不完整。于是,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了。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看清了这一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苏洵在文中感叹,儿子苏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希望你能够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对人不能过于坦诚。 对次子苏辙,苏洵写道:“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说,天下的马车都遵循前车的印迹行走,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苏洵的意思说,如果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苏洵精于《易经》,自谓可洞悉命运。就在同一年,他也为自己的哥哥苏涣改动字号,他根据《易经》命之为“文甫”,哥哥也欣然接受。《名二子说》里,苏洵所言无非教导孩子,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知子莫若父啊,苏洵似已将二个儿子的一生尽见,可谓一语成谶。 那么,半路进入仕途的苏洵对轼与辙的一番洞悉,是着眼于牛车抑或马车呢?也许是后者吧。 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其中包含了多少沧桑,令人无限嗟叹。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聘导师。已出版《苏东坡辞典》《成都传》《苏母传》(与人合著)《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黄虎张献忠》等专著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