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三苏”是伴随着我长大的人。还记得我家里有一本珍藏许久的《苏轼词全集》,小时候的我还不懂什么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不理解什么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只从父母的口中听过,这是一位惊才绝艳的人。 惊才绝艳,是一个很高的赞誉。可当时的我也不怎么理解这个词。 我从小生活的眉山城不大,从家到小学步行不过十五分钟。上学路经三苏祠,我时常望着它的门,思考着这位“惊才绝艳”的人。 那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三苏祠参观,想着这是苏轼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年幼的我突然心生敬畏——究竟是怎样的土地才能生养出这样的才子? 小学时期对他的了解未免太过浅薄,学到的也只是他才华横溢的笔尖写出的那几首词,直到上了初中、高中,我才又从课堂上发现东坡先生的别样魅力。 他信道直前、独立不惧,即使一路被贬,依然初衷不改;他求真务实、绝不盲从,在“变法”与“守成”的交争中,只考虑政策对百姓是否有利;他乐观旷达、潇洒自适,从名动京城到反复贬谪,没有被压垮。 岭南的荔枝、韶州的蔓菁芦菔羹……他是那样的孤独,又是那样的乐观。天将其困于牢狱,他却还之以千古风流。 如今的我,是眉山日报社的一名记者。2022年,我参与了报社策划的《主播说苏轼》系列视频拍摄,两年推出了二十期。从《满庭芳·归去来兮》里的离别与旷达,到《与程之才惠柑帖》的“以诚化宿怨”;从《赤壁赋》的“渺沧海之一粟”到他三帖的亲情观……怀抱着对东坡的钦佩与敬仰,我与同事们再次叩开了三苏祠的大门。在三苏祠的青砖黛瓦、亭台楼阁间读东坡、忆东坡、话东坡,让我对东坡先生的认识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与升华。 在视频里,我从倾听者变成了讲述者、传播者,我向世人讲解我所认识的东坡先生。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忧国亲民、奋励当世……我不吝惜将所有的赞美之词都附加在他的身上。 最近一次去三苏祠是今年7月,我陪来自西安的朋友一家入祠游览。经过二十期的视频创作,我对三苏祠的一草一木早已格外熟悉,更对三苏的家风故事烂熟于心。 当走到一幅彩画前,我指着画里的人物向朋友的儿子讲起了苏家兄妹猜谜的故事。9岁的孩子听得格外入神,时不时说道,“苏东坡真的好厉害呀!”“我长大也要像他一样!” 看着身边这个孩子,我感觉他就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满眼的敬畏、满眼的崇拜。我想这或许就是传承,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中,不断感受认知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苏祠是一扇门,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门,从“三苏”开始,我们渐渐找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有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叩开三苏祠的大门,千年前那个竹杖芒鞋的身影,正穿越时间的苍茫,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他带着满身的才华,又带着一身落拓的潇洒,将豪迈送给了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