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小明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宋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此时的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处境艰难窘迫,过着困顿迷茫的生活。刚到黄州,他就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 “诗穷而后工”。“只惭”一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所为。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江西一首 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 舟行十里磨九泷,篙声荦确相舂撞。 醉卧欲醒闻淙淙,直欲一口吸老庞。 何人得隽窥鱼矼,举叉绝叫尺鲤双。 此诗作于宋绍圣元年(1094)八月,时苏轼溯赣江南行,前去贬所岭南。全诗笔致清新明快,写景状物,生动有趣。首句“真吾邦”三字,提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江西山水、风物的由衷赞美。接着,诗人抓住了白沙、翠竹、篙声、船石相擦等极富特征的景象,为读者展开一幅清新、优美的赣江舟行图。第三联,用禅宗公案,妥帖确切,既关合本地风光,又表达了诗人达观的心态。最后两句,写得极富生趣,一个手举鱼叉、兴奋狂呼的渔民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明,成都某文化公司策划人,在《西南商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