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苏洵名扬天下

□四川眉山 熊朝东

为了求见欧阳修这位当代文坛领袖,苏洵做了精心准备。苏洵除向欧阳修呈交了张方平、雷简夫的推荐信和所作著述外,还特意写了《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的求见信。这封信写得顺畅自然而又曲折婉转,用意光明磊落,文道相融,言辞精美而无阿谀之嫌;对欧阳修的仰慕之情、对欧阳修文章的评价、对自己求学的艰辛经历和体会的表述,达到一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后人评价这封信“何等意气,何等风神”“其所抱负,不在韩、欧下”,堪称苏洵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当欧阳修认真读了苏洵所呈推荐信、文章著述和求见信后,大为振奋,想不到地处西蜀一隅的眉山,竟有此等奇才。当面称赞苏洵说:“子之《六经论》,荀卿子之文也。”欧阳修以先秦散文大家荀子之文来与苏洵之文相提并论,其评价之高,让苏洵始料不及,喜出望外。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说,孔子死百余年才有孟子,孟子之后数十年才有荀子;荀子之后二百余年才有扬雄;扬雄之后近千年才有韩愈;韩愈死后三百年了,不知天下有谁继之?现在,你欧阳内翰将我一介布衣苏洵与荀子比肩,实在有些不敢当。苏洵虽然很谦虚,但在欧阳修眼里,就散文这个方面讲,韩愈之后三百年能继之者当属苏洵。为此欧阳修特意写信给张方平,感谢张方平为他推荐了苏洵,并对张方平说“后来文章当属此人矣”。欧阳修立刻向朝廷写了《荐布衣苏洵状》,并呈上苏洵的文章著述。欧阳修在《状》中说:“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欧阳修高度称赞苏洵文章、道德相融一体,才华学识奇绝,所论为当世所有用,要求朝廷录用苏洵。欧阳修一言九鼎,让湮没于草泽、无人所知的一介布衣苏洵一鸣惊人,在京城一夜走红。同时,二子苏轼、苏辙又举进士及第,录在高等,一时苏氏父子声名大振。对这一空前盛况,欧阳修在《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中是这样记录的:“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张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中说,苏洵“自是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时相韩公琦闻其风而厚待之,尝与论天下事,亦以为贾谊不能过也。”苏洵闭户苦读十年,用心研读经典,而不迎合时尚,其文厚重大气,有补于世,才得到上至权威人士、下至学士儒生的一致认同,奉为读书人习经为文的典范。

苏洵大器晚成,一鸣惊人,名动京师,一时间京城上至王公大人,下至学士大夫,不但争相拜读其大作,而且争相邀请见面叙谈。这与张方平、雷简夫、欧阳修等几位伯乐不遗余力的荐举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欧阳修,不仅对苏洵赏识有加,奉为上宾知己,还把苏洵及时介绍给朝廷重臣枢密使韩琦、宰相富粥、文彦博等人。难怪苏洵感叹:“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苏洵得意而不忘形。他冷眼观看京城繁华背后的啼饥号寒、达官贵人的骄奢淫逸。他没有忘记自己著书立言的目的,怀中揣着雷简夫那封推荐信,决定先去求见当朝最高军事长官韩琦。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是个积极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主战派。他三朝为相,立二帝,与富粥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韩琦热情地接待了苏洵,二人所谈话题离不开言兵,很投缘。他认真读了苏洵的《权书》,十分赞赏,又征求苏洵对当朝军事的意见。于是,苏洵写了《上韩枢密书》,呈献给韩琦,直言:“洵著书无它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意,施之于今,无所不可。”并针对北宋当时军队兵骄难御的现状,纵论兵骄之弊,处骄兵之策。其言之有据、行之有策,多有独到见解,实有用于当时。

之后,苏洵一口气写了《上富丞相书》《上文丞相书》《上田枢密书》三封求见信,分别一一求见。几位朝廷重臣都非常热情地接见了苏洵,并与之进行了有关治国治军方略的谈话。他们对苏洵的才学人品都非常敬佩,以上宾之礼相待。

(熊朝东,东坡故乡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苏东坡传奇》《悠悠乡情》《苏轼词选析》《熊朝东散文》《明月几时有》《芳草天涯路》《苏东坡养生谈》《眉山苏辙》《大写三苏》《苏轼人生风范》《密州出猎》《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等。)

上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