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华章流彩,绵延隽永。眉山作为三苏故里,“东坡”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融进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里。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打造好坚定文化自信的“眉山载体”,市委宣传部、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和体育局三部门联合主办了眉山市“诵东坡 爱眉山”诗词大会主题活动。11月28日,此次东坡诗词大会主题活动总决赛圆满落下帷幕,近千人相约眉山,同话东坡文化,共品眉山风韵。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琴 彭林 文/图 群贤毕至 逐鹿诗书之城 在烟火里谋生,在诗词里谋爱。此次东坡诗词大会主题活动开始以来,历时数月吸引了全国各地23余万名选手参赛。他们当中,有眉山本地的师生、市民群众,也有不远千里从辽宁、安徽、浙江、哈尔滨等省市赶来的诗词达人;有高校讲师、媒体编辑、中学教师等教育文化行业工作者,也有金融、商贸、医疗、公安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有不到十岁的少年孩童,也有年过半百仍心怀理想的追梦人…… 自6月起,经过通关赛、晋级赛、市级复赛的层层比拼和激烈角逐,最终有24名选手入围决赛。他们怀揣着“纵有狂风平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的豪情壮志,将诗词与生活、梦想与热爱诠释得淋漓尽致。 赛场上,选手们各显其能,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角逐。他们循着诗词的脉络了解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感悟他“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壮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豁达,在东坡的诗词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收获更加从容的人生。 氛围所致,现场观众也是激动万分。“厉害,真的太厉害了。看到小学组飞花淘汰战的6名选手,在台上激烈追逐十分钟才淘汰了一名,可以想象他们知识储备有多强。成人组的对决更是整个决赛的亮点。”观看比赛的李女士由衷感叹,总决赛现场齐聚的选手们都有备而来,为了比赛做足了功课。 “通过这次比赛,我更加喜爱东坡诗词,也为家乡自豪。”来自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一名学生激动地说,今年夏天以来,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被“东坡诗词热”包围,学校里随处可见学习东坡诗词、讨论东坡故事的身影。历经千年,苏轼的魅力依旧能够深深吸引眉山学子。 异彩纷呈 尽显文化之美 除东坡诗词大会这个主线活动外,本届主题活动还设有“图话东坡”“剧说东坡”“诵读东坡”3个支线活动,以多元的活动形式,呈现多元的东坡,让东坡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在眉州校园,师生依托支线活动,常态化开展以经典赏析、情景表演、阅读大赛等为载体的东坡文化教育,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打造出“小小百家讲坛”“最美童声”“诗意生活”等主题活动品牌。 场内的比赛酣畅淋漓,场外的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剪纸描绘的东坡诗词、汉砖雕绘的眉州故事、花灯传递的三苏家风……让现场观众俨然穿越到了宋朝时期,近距离与东坡先生对话,沉浸式体验东坡文化,感受东坡魅力,品味眉山的悠悠古韵。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用诗词大会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让东坡文化‘六进’有了新的载体,在古老文韵与当代生活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东坡走进我们的心里,活在这烟火人间!”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郭建国介绍,眉山市教体系统积极推进“东坡文化进校园”,打造精品校本课程10余类,创建国家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5所,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0余场次,成立“东坡讲师团”,将东坡文化向社会宣讲推广,惠及群众6万余人。 牢记嘱托 文化浸润人心 赏诗词之美、寻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据介绍,此次“诵东坡,爱眉山”诗词大会是“东坡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以“诗词大会”这一创新的表现形式,用活东坡文化、讲好东坡故事,让东坡的达观舒意走进每个人心中。 不只诗词比赛,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在同步开展。“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回望东坡”全国书法名家书《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精品展、“眉山故事少年说”讲说比赛……各类活动让东坡文化走出书斋、走近百姓、走向生活,进一步丰富了东坡文化产品供给,也激发了东坡文化发展活力。 去年以来,眉山相继出台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的相关决定,发布了《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一心三地”目标。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创新形式,不断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新时代发展优势,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同时,眉山强化保护三苏遗址遗迹,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统筹推进三苏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加快三苏祠片区旧城更新、周边环境整治、眉州古城墙项目建设;推进省市共建三苏文化研究院,成立三苏祠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联合四川大学共建东坡书院,做深做实三苏文化研究和文艺创作。 在探索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表达方面,眉山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东坡文化为源头活水,创作推出一系列东坡题材主题文艺精品,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音乐剧《苏东坡》、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等,对三苏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创新载体与传播渠道的呈现方式,打造出文化新热点,让三苏文化与不同年龄群体碰撞出思想“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