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祥 前段时间看到搜狐上一个帖子,是铁凝谈散文写作的。她讲在给一个省级散文奖当评委时,“看了许多作品,其中有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极深,那就是太像散文了,典型的散文范式。才气、感情、思想一样不缺,但读起来不带劲,不刺激,昏昏欲睡。仔细一琢磨,明白了,才气,体现为文字华丽;感情,是大众的体验;思想,是现成的别人的。这样的散文,中规中矩,刻板教条,老实厚道,咋能吸引人?打动人?像吃人家嚼过的馍馍,还有啥滋味?”铁凝此言,笔者深以为然。 最近收到三苏故里的作家山眉女士新出版的散文集《万物生》,捧读中欣悦顿生,因为这是一部跟着心走、用情写作的散文集,而不是刻意地按照某种“范式”写作的、形而上的东西。作者用散文的表达性,托举起了心香一瓣。 山眉女士出生在青衣江畔的洪雅县城,一个被南宋诗人陆游赞为“山横瓦屋披云出”的千年古县。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深深地影响着作者的情感,更左右着作者散文的写作。在散文写作实践中,她最想表达的就是绵绵乡情。她写县城的老街老宅,写县域的山水人文,写乡间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对葛家老宅的追忆,还是对瓦屋风光的描述,都是对生命之根的挖掘和追寻,都是故乡情结的真情流露。故乡故土与生命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山眉把自己的人生历程,与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她从一个游走青衣江边的小小少女,渐渐成长为一位能洞察世事、感悟人生的女作家,其间的历程都离不开家山家水的滋养。葛家大院的点滴往事,瓦屋山的风雅颂、青杠坪的春天画卷、柳江古镇的别样风情,以及雪夜“听禅”、青衣江边寻三叶草等人生往事,在故乡故土这个大背景下迤逦展开,在乡情乡恋的优美旋律中娓娓道来。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书中还收录了部分展示心灵世界的小品文或随笔,以及走出去看世界的游记散文,极大拓宽了写作视野,增加了散文表达的深度和温度。《做自己的“迪斯科皇后”》《今夜举起夜光杯》和《今夜住在维多利亚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等,都是融入了人文情怀、很有生活感悟的佳作。 山眉本是诗人和歌词作家,写作中很讲究遣词造句、韵律节奏。但在散文写作中,她放开了手脚写,随心赋形,随性而为,不落窠臼,不遵“范式”,把散文的洒脱灵动运用得娴熟自如。不仅表现在她的行文上,舒展流畅如小溪潺潺,温婉清爽如清风拂面,没有装腔作势的雕刻痕迹,也没有虚情假意的陈词滥调,读来真情真意,感觉舒服熨帖;更表现在文章的构架上,山眉的散文偏重于对故事的讲述,换言之,山眉的散文几乎都是有故事有情节的。 作者写自己出生的老宅,把拍摄电视剧《张露萍》和马识途故地重游的往事融进去,很有带入感;她写金釜山风情,以讲述苏辙历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增加了历史纵深;写父母的爱情,从照顾年迈父母生病住院的琐事写起,插入二老的点滴往事,构思上灵活多变。写游记散文,则把外出观光游览的经历、见闻和相关历史典故结合起来,避免了行文的浅薄和平面化。至于《一个杯子背后的故事》《青衣江畔三叶草》《两名老知青的文山情》,更是如此。 《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曾发短信说:“现在的散文太有散文的腔调了,写出来都范文式的,不是装腔作势,就是千人一腔。能不能写得别太像散文了?”更有人质疑贾平凹的散文既像散文又像小说。山眉笔下的散文,就不循规蹈矩,在散文表达方式的运用中,在情怀的展现、情感的抒发中,大胆突破杨朔、朱自清等所谓“大家模式”和僵硬程式化的羁绊,大胆引入情节起伏穿插和人物形象、对话的描写,不乏跨文体的小说笔法。她擅长讲述故事,擅长以事结文,在叙事的话语中达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效果,在随意随性的文字中表达真情真意,避免了简单化程式化的书写抒情,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散文风格。 山眉的散文,笔者过去接触较少。这本散发着墨香和心香的《万物生》,无疑给了我一个惊喜。情感真切、笔触细腻、表达自如,如此真性情有格调的散文风格,让我们阅读起来轻松自如,能领略到作者的心香,能触摸到作者的心跳。 (山眉散文集《万物生》2023年10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