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海口苏公祠与五公祠
海口苏公祠。石维明 摄

□成都 石维明

海口“五公祠”是一个古建筑群、园林群的“统称”,包含苏公祠、五公祠、两伏波祠等14处古迹,面积上百亩。

先有苏公祠还是先有五公祠?五公祠12.26米高,为何被称为“海南第一楼”?“苏公”的文化分量、名气和影响超越“五公”,为何这个古建筑群统称“五公祠”而非统称“苏公祠”?

从“东坡书院”到“苏公祠”

从我居住的酒店步行一刻钟,便到了琼山区海府路口,顺着流芳路斜坡缓缓走下去,就是五公祠古建筑群的正门,也称北门。因为不是周末,比较幽静。进了正门,由东北向西南,是逐渐地、缓缓地上坡,进入眼帘的先是苏公祠。

“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苏公祠大厅圆柱上的这副楹联,不动声色,却相当震撼!

苏东坡大半生被“乌台诗案”所纠缠。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苏东坡在谪所惠州接到朝廷一封“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的告令。60岁的苏东坡携子苏过乘一叶孤舟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渡过琼州海峡上岸之后,东坡父子在琼州(今海南海口)东北隅美舍河边,借宿于金粟庵二十余天。然后经澄迈、临高到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

苏东坡很快就察觉,海南淡水资源匮乏,当地百姓常饮护城河浊水。东坡经过分析、勘察,找到地下水源,指地曰:“依地开凿,当得双泉。”当地民众掘之,果得清浊两泉,清的为浮粟泉,浊的为洗心泉,均很甘甜。当地百姓从此可以饮用干净的水源。这就是东坡在琼州“指凿双泉”的典故。

之后民众感念东坡善举,便在泉井之上建立两座亭子。三年后,苏东坡遇赦北归,再次路过海口,太守承议郎陆公请他为泉上之亭命名,东坡欣然同意,将两亭命名为“浮粟亭”和“洞酌亭”。时至今日,两股泉水仍保留在五公祠古建筑群内,成为世间奇观。尤其是浮粟泉,泉水清澈甘甜,经近千年沧桑,从不枯渴,不论大旱大涝,水位都保持现状,享有“海南第一泉”美称。

东坡北归之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饮酒、赋诗、交流,以此怀念“一代文宗”。久之,便把金粟庵唤作“东坡读书处”。元代正式更名为“东坡书院”,由书法家、魏国公赵孟頫题写“东坡书院”匾。

明初,东坡书院毁废。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东坡书院,并改名称为“苏公祠”,以纪念被贬谪来琼的文豪苏东坡。

苏公祠经数百年日晒雨淋、台风地震,旧了重修,塌了再建。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台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同步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

眼前的苏公祠,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祠前有牌坊、拱桥、荷池、风亭供慢慢欣赏。祠内珍藏着苏东坡的诗词碑刻、东坡笠屐图等珍贵文物。

山门,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祠内,伫立着一座石刻苏东坡塑像。正厅供奉着苏东坡、其子苏过、弟子姜唐佐的牌位。

五公祠为何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苏公祠的西南便是五公祠,相距几十米,遥相呼应。五公祠内,琴叶榕、夹竹桃、荔枝簇拥着五位历史名臣的石刻雕像。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纪念唐、宋时期被贬谪来海南的唐朝宰相、卫国公李德裕,宋朝宰相、忠定公李纲,宋朝宰相、忠简公赵鼎,宋朝大学士、庄简公李光,宋朝大学士、忠简公胡铨,在雷琼道台朱采的主持下,于苏公祠西南方向几十米处建五公祠。朱采题写的“海南第一楼”横匾,现仍高悬楼顶。

正门上方有“五公祠”金字匾额。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供奉五公神位,展出五公史迹。大厅楹柱上,有清朝广东学使徐祺撰联:“于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海中,别有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有民国琼崖道尹朱为潮撰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两层三开间木楼,建筑面积498平方米,高12.26米。为何12.26米就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五公祠当时确是海南最高楼,登楼远眺,琼州尽收眼底,海天一色的壮丽风景一览无余。这里所供奉的五位历史名臣,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让人敬佩。如今伫立于海口滨海大道的“自贸时代广场”大厦高达288米,但是它仍然没能取代五公祠“海南第一楼”的地位。尽管都是海南“第一楼”,不过一个是历史高度,一个是物理高度。

话说这“五公”都不简单。

唐代政治家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胸怀大志,饱读经史,曾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节度使、太尉,两度为相,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为国家社稷呕心沥血。唐宣宗继位后,忌惮李德裕位高权重,加上党同伐异,大中二年(848年),贬李德裕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司户,大中三年(849年),再贬为崖州(今海口东南)司户。大中四年(850年),李德裕病逝于崖州,终年63岁。

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主持对“五公祠”进行修缮。开辟“琼园”,建洗心轩、游仙洞,使五公祠古建筑群规模稳定下来,并保存至今。

(石维明,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路魂》杂志副主编,《中铁科技报》总编辑;获第一届、第二届四川日报文学奖、四川省五一文学艺术奖等,获公安部三等功一次;发表散文、小说140余万字;出版文学作品集5部)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