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坐拥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风光,西湖、罗浮山如同明珠交相辉映,葛洪、苏轼两大人文源头闪耀千年。近日,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联动文化名家与学界力量,深入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的大街小巷,沿着东坡、葛洪的足迹,串珠成链梳理惠州文脉。 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走进惠州惠城区中海汤泉、丰湖书院、东坡祠、东湖旅店、祝屋巷等地,一众专家学者跟随“东坡足迹”,聚焦“东坡文化”掀起头脑风暴,共话东坡IP赋能城市发展之路。 调研团队以“中海汤泉”为起点。苏东坡与这里有着深厚的渊源,寓惠期间曾多次“浴于汤泉”,乐而忘返,留下了“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等赞美诗词,至今九龙潭摩崖石刻上仍保留着“一洗胸中九云梦”的诗句。汤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著名书法家秦咢生挥毫题下“千年东坡泉,岭南第一汤”。 站在九龙潭观瀑台上,远远眺望,只见其形若玉帘垂落,色白如银练,声如滚滚雷霆、轰鸣不绝,动若银河垂落,势不可挡……此情此景令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江冰不禁感叹,东坡身影令惠州山山水水皆文化矣。 随后,调研团队一行来到西湖景区内的丰湖书院。走在院内,可见园林观景、亭台榭阁俱全,四周回廊相连,环境清幽。丰湖书院始建于南宋,后历经多次重建,被誉为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见证了惠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岭南名士宋湘所撰写的“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高度概括出了丰湖书院及西湖的精神气质。 近年来,惠州不断丰富书院文化内涵。2022年11月,丰湖书院博览馆正式揭幕,是四大书院中唯一一座得以重建、策展并向市民、游客开放的书院。调研团队逐一游览了中国书院、惠州书院、丰湖书院和丰湖书藏四个展区,观看了多件文物、展品。博览馆还运用现代技术配套多媒体互动体验区,模拟体验课堂复原昔日丰湖书院上课的情景。与之呼应的是,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书院里,不少小朋友安静地捧着书籍细细品读,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比于前几年,肉眼可见丰湖书院陈设布展内容更加丰富了!”江冰表示,可见惠州在活化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双创”转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不能断,我们这一代要努力,未来书写惠州故事的人可能就在这群少年儿童里!” 寓惠期间,苏东坡在白鹤峰购地建房,作为终老之所。讲解员身着传统宋服,引导调研团参观了白鹤峰东坡纪念馆,在千年前苏东坡生活过的土地上追寻其寓惠足迹,领略其博大的胸襟和豪爽的气魄,重温其研墨挥毫的场景,感受其浪漫豪放的高士情怀。 其间,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与惠城区委宣传部举行交流座谈会,共议东坡文化活化之道,积极建言献策。现场,长期居住在白鹤峰下的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民间艺术家刘汉新,分享了很多从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其中不乏东坡鲜为人知的心酸往事,如借钱筑屋、“点着松明到天亮”等。 “这使得东坡形象立体化了,不再是扁平的、概念化的。只有丰富更多细节,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有人性的苏东坡!”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研究员谭运长激动地说,通过此次深调研,接触到了一个不同于史籍中记载、人们印象中的潇洒随心、游山玩水的苏东坡。可喜的是,民间的“活东坡”是活灵活现、全面立体的形象,正通过口口相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深调研’!”面对这一“意外收获”,谭运长欣喜地说道。 “东坡寓惠”未来如何破圈?座谈会上,调研团队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本土文化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利用网络新媒体,抓住年轻人的心;与其他东坡文化城市紧密联动;不仅限于学问,尝试沉浸式体验;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打造不同的IP……一时间,大家掀起“头脑风暴”,气氛热烈。 惠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聚焦“东坡寓惠”等文化,选题特别有现实意义、有针对性。未来,惠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永不停步,将继续深入挖掘惠州文化内涵,为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还将陆续走进惠州市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结合当地文化建设实际情况,打造高质量新闻文化传播产品、文化活动和研究报告,为惠州文化强市建设出谋划策、汇智聚力,找准“人文湾区”中的惠州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