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眉山市彭山区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把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支撑和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实践载体。为此,该区通过科技助力打造天府粮仓数智水稻示范基地,不断培育壮大“寿香稻”大米品牌,探索出一条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统一、相融互促的有效路径。 □杨鹏 文/图 “智慧”示范种植 提高“寿香稻”品质 近日,位于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的彭山区天府粮仓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成片的稻田里,稻浪滚滚、稻香四溢。该基地优质稻示范试种田里,工人们有的在忙着收割稻谷,有的在测量稻穗的长度和颗粒数,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一共试种了84个优质稻品种,最好的有效颗粒数能达到450粒,预计亩产量800-850公斤。”该基地种粮大户王成林介绍,今年他们共种植了上千亩优质水稻,目前已经收割了85%以上;收完稻谷后,田里将套种一季川芎、蔬菜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增收致富。 据了解,天府粮仓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是彭山区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而专门打造的智能化综合性水稻种植示范样板。基地占地1100亩,引种的均是“一优两高”优质水稻品种,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让水稻种植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通过智能化管理,不仅能够大幅提升粮食种植的效率,还能从源头上把控好农产品的品质。”彭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数智水稻示范基地不仅能实现耕、种、播、收数字化操作,更能带动周边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且每年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万公斤、油料生产能力1.4万公斤,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延长农业产业链 提升“寿香稻”价值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王成林说,他生长于农村,从小就知道种粮的艰辛。“我一直希望农民种田能实现智能化,且能够赚钱。但单纯靠人工种粮,一年到头下来,几乎挣不到钱。”为此,2010年,他在彭山区凤鸣街道金烛村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引进多台播种机、插秧机、全自动智能化喷雾机、收割机,以及拖拉机、烘干机等,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机械化覆盖农作物耕、种、收全过程。为扩大种植规模,2014年,他又陆续在彭山区、东坡区等地流转了近万亩土地种植粮食,其中三分之二种的水稻。 “我们每年大概要收5000吨谷子,如果只是卖谷子,肯定赚钱比较少,但如果把它变成优质大米来卖,那净产值起码要提高50%以上。”王成林说。 近年来,彭山通过实施智能化水稻种植示范,粮食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既然稻谷品质有保障,为何不将它加工成大米来卖呢?在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王成林成功注册了“寿香稻”大米品牌。 “以前我们只是种水稻、卖谷子,现在我们准备引进高端大米生产加工线,将高品质的大米端到更多人的餐桌上,让种粮户挣到更多的钱。”王成林说,他们将引进一套大米生产线,每日可完成80吨精米加工;目前,他们正在请专业团队对“寿香稻”大米的外包装进行设计,预计“寿香稻”大米下个月就能面市。 走出去学回来 做强“寿香稻”品牌 “今年,我们组织企业专门去广州学习了丝苗米种植的全产业链模式,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强化彭山大米品牌效应的信心。”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广州市增城区围绕丝苗米全产业链发展,打造高口碑、优品质的“丝苗米”大米品牌,推动稻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产地稻农和米制品加工商的互利共赢,促进了整个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经验都给了他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为奋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彭山区全面实施“天府粮仓”建设六大工程。其中一项便是实施延链融合工程,大力引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广“东坡大米”公用品牌,培育壮大彭山“寿香稻”大米品牌,积极推进农旅融合,让老百姓的“钱袋子”“米袋子”都鼓起来。 “有了品质保障,我相信‘寿香稻’大米会受到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可期。”王成林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