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非常精彩,让我们每个人都实现了梦想。”8月8日上午,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熊猫厅,面对近百位记者,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真诚地说。 当晚,大运会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画上句号。在12天时间里,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运动员汇聚蓉城,成就梦想,感受成都的国际范、中国风和巴蜀韵,并以成都为窗口,更好地走进中国、认知中国、读懂中国。赛事期间,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走进大运会场馆,为青春加油,为梦想喝彩。 惜别时刻,我们不禁思考,这场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向世界敞开怀抱 “在成都的经历是前所未有的” 7月28日,成都大运会拉开大幕。这是中国西部城市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在踏上成都的土地前,许多运动员对这座城市是陌生的。正如国际大体联秘书长艾瑞克·森超所言:“很多人之前没有来过中国成都,对他们而言来到成都是非常新颖的体验。” 外国运动员、教练员眼中的成都是什么样的呢? “在成都的经历是前所未有的。”乌干达田径运动员迪斯马斯·亚克说,在成都大运村,随处可见热情友善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一个个微笑化解了初到异国的紧张,让他享受比赛。 在武术女子枪术比赛中获得金牌的马来西亚选手陈慧玲则毫不掩饰对火锅的喜爱:“我喜欢火锅,它就像成都人的热情一样。” 雷诺·艾德毫不吝啬地表达他对成都的赞美:“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到四川、成都,看看这里发生的一切,听听这里人的故事,这些一手信息一定能改变人们对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看法。” 体育赛事作为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和影响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内此前举办奥运会、青奥会、亚运会、大运会等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城市,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如北京、南京、广州、深圳等,这些赛事的举办,无一不为当地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大运会在成都举办,是中国向全世界敞开怀抱,展现西部大开发的丰硕成果。”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成都体育学院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强说,成都大运会汇聚了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更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赛、游玩,让他们感受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这在提升成都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更为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理解、尊重与支持。 以赛事营城惠民 打造一届“永不落幕”的大运会 “不管是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还是国际大体联,都不能仅停留在组织一场体育赛事上。人们会问,这场体育赛事给我们、给大学、给民众、给国家留下了什么。”对于雷诺·艾德的这份思考,成都给出了答案。 2017年底,成都正式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并于2019年2月发布了《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指出,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级别品牌赛事培育为核心,筑牢世界赛事名城的主体支撑。成都大运会就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一步,紧接着的2024年羽毛球汤姆斯杯及尤伯杯、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等国际赛事将陆续在成都登场,继续吸引世界目光。 为了打造一届“永不落幕”的大运会,2019年10月《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遗产规划》编制完成。比如,在成都大学建设的运动员村,就是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的教育遗产。赛后大运村将全部移交成都大学,实现100%的可持续利用。 在大运会的筹办过程中,成都推动大运会场馆能赛尽赛、能开尽开,“惠民”二字贯穿始终。仅在2022年就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小时,服务市民群众超过509万人次,举办各级各类赛事730余项,推动了全民健身在成都蔚然成风。 大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的赛事,更是文化的盛典、教育的盛事。开幕前夕,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世界大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在赛事开幕前向公众开放的大运会主题博物馆,已征集实物藏品达1000余件,文献影像及电子文档资料达8万件……大运历史凝结于此,大运文化体现于此,大运体育精神闪耀于此。 趁大运之机,成都还以城市机遇成就青年人才,以“蓉漂”品牌感召青年人才,以优质服务护航青年人才。连续4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成为年轻人的向往之城。正如成都大运会口号所言,成都成就梦想。 大运兴城,兴业惠民。以大运会的举办为契机,成都推动全域同频共振、营城兴业惠民,全方位提升了城市能级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