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 于刘燕 时维七月,序属季夏,烈日炙人,海天云蒸。无法模仿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的雅致,倒也可以学习李清照“枕上诗书闲处好”的怡然。唐人爱春,宋人爱夏,翻开一本《苏轼集》,以诗为冰,以词为扇,邂逅一场流转千年的盛夏堇年。 作为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一生所写的婉约词作却不下百余。他笔下的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他笔下的端午,“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他笔下的佳人,“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阮郎归·初夏》给孟夏增添了一股甜美气息,困意袭来便惬意昼眠,醒后看“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活脱脱一个无忧无虑、灵动青春的女子模样。而《贺新郎·夏景》又是另一幅寂寞空庭、美人垂泪的伤感画面,“桐阴转午,晚凉新浴”的美丽女子,“困倚孤眠”却难有好梦,看着“石榴半吐红巾蹙”,却思量“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读《苏轼集》,一种夏日景致,两样隽永意蕴,有情有思,方为清雅。 一句“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写尽了夏季瞬息无常的天气,苏轼却总能从晴雨之间觅得生机野趣。他写田园乡舍,“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鸟雀呼晴,芙蕖顾影,相看两不厌;他写灿星北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日月盈仄,辰宿列张,今月曾经照古人;他写湖山骤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挥毫泼墨,是天公正在忘情创作;他写画楼斜阳,“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荷花不知道,自己的别名就是夏天。读《苏轼集》,夏日风情可窥探一二。雨水洇湿笺纸,初阳晒干心情,徐风拂去燥热,气候如人生,有晴有雨,方为清凉。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不得志,然而他一路被贬一路吃,算得上“大宋第一美食家”,为食物而作的诗词累计四十四首,另有五篇赋一篇经。盛夏温风催熟万物,当然也是大文豪喜不自胜的季节。他吃西瓜,写下“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前思后想观左传,书向右翻”的千古名对;他吃菱角,写出“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的色彩斑斓;他居江南,写下“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的闺阁情趣;他下岭南,写出“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极尽赞美。读《苏轼集》,感叹他历经困厄,对生活却依然保持着最纯粹的热爱,有食有味,方为清闲。 除此之外,苏轼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上任徐州知州时正值春夏之交,黄河决口,洪水围城,他高喊“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率满城将士修堤筑坝,历时70日守得一方安稳。任杭州太守时,他修缮六井、疏浚钱塘、治理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都是他的杰作,后人有诗“子瞻昔守杭,湖山赏佳丽。截湖筑长堤,远接钱塘势”,赞扬了他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水流千载,恩泽绵长。眉山出,常山终,苏轼一生走过大江南北,回首向来萧瑟处,他落笔“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半是自嘲,半是辛酸。读《苏轼集》,品一番人生如逆旅的豁达,饮一觞诗酒趁年华的快意,有舍有得,方为清欢。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我居住之处离西湖不过数十里,念念不忘诗中胜景,虽已时至暑天,还是决意披一身夜雨初歇后的熹微晨光赶去苏堤码头,乘上最早一班的摇橹船,赴一场寻荷问桥的盛夏约会。就让我循着东坡先生的足迹,“且陶陶、乐尽天真。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简介:于刘燕,生于江淮大地,长于太行山下,旅居水乡泽国,是新手作者,也是职场小白。世间悲欢愿闻其详,山水万程以手写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