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卓鸣 文/图 “眼下正是水稻田间管理最忙碌的时候。”8月7日,在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的高标准农田里,1100亩水稻进入生长旺季。在这里,自动化田间气象监测设备、无人机施肥、自动化智能排灌控制闸门等一系列新装备新科技,被应用到水稻田间管理,逐步替代了人工作业,让水稻田间管理变得简单、智能。 “根据水稻田间管理技术要求,需要播撒肥料。”只见管理人员将肥料装入无人机,在完成航线规划后,无人机立刻升空,奔向水稻田里开始进行植保作业。“以前给水稻施肥喷药又累又难,既浪费农药又不安全,现在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和施肥,不呛人,还方便快捷。”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凯感慨道,“我们1100亩的水稻田,如果采用两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施肥,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 据介绍,由于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对水分需求各有不同,所以,水稻灌溉至关重要。为此,该基地引进了稻田自动化智能排灌控制闸门,通过在水源干渠、支渠安装自动化智能排灌控制闸门,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田块的田间水位控制指标,实现灌排自动化、智能化,精准调控稻田内的水位。 基地还安装有数智水稻管理系统。该系统依托基地内的田间气象监测设备和管式土壤墒情仪,可科学化制定水稻田间管理措施,实现对田间苗情、长势、灾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水稻种植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以前种植水稻不能准确有效地掌握气候条件,都是凭感觉和经验进行种植,不仅耗费大量人工,还会降低水稻产量。”罗凯介绍,现在有数字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采集空气中的湿度、温度、光强、风速、降雨量及土壤信息等,实现水稻智能化管理,让水稻种植更集约化、更规模化、更数智化。 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建设,仅仅是该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彭山区持续推进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完成了智能管控平台建设,建成了高标准农业示范区,在万亩良田探索耕、种、管、收全过程农机智能化作业,开启了“智慧农场”建设新篇章。 “下一步,彭山区将奋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通过科技助力打造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培育‘寿乡稻’企业品牌,助力‘东坡大米’公共品牌,建设农副产品冷链仓储配送基地,延链补链,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切实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和‘米袋子’。”彭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卓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