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文/图)时值五月中旬,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川芎收获季。5月16日,记者在彭山区观音街道五湖社区看到,一畦畦整齐的川芎长势良好。微风轻拂,空气中传来清新的中药材味道,川芎叶随风荡漾,一片片绿色“海浪”尽收眼底。田间地头采收、搬运、装袋……到处是繁忙的丰收景象。 五湖社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种植户王程淋在此流转了几百亩土地种植川芎。“今年产量还不错,市场行情也有所上涨,亩产大约在400到500斤之间,一亩收益5000到6000元。”王程淋介绍,川芎是一味中药材,在水稻收获后种植,而川芎收获后又刚好到了水稻的种植季节,如此循环,利用农田空档期种植川芎,可将农田在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又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真正实现了稳粮增收。 彭山区是川芎的主要产区,除了观音街道,该区凤鸣街道、谢家街道、公义镇等地也广泛种植。目前,该区川芎种植面积超1万亩,产量超过7500吨,产值达到1.45亿元,是当地村民实现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自开展耕地提质改造以来,各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引进业主实施稻药轮作。在种植川芎过程中,每年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务工上万余人次,实现‘粮袋子’和‘钱袋子’双丰收。”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推进粮经复合作物生产规模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近年来,彭山区因地制宜聚焦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把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川芎、泽泻等中药材品种,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推行稻药轮作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