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一家人今天的好日子!”3月初以来,家住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1组的郭显军一家6口每天都在自家的20亩茶园中忙碌,辛勤劳作换来数万元的收入。采茶的间隙,他和家人还要照看自家的10亩脆红李和50头存栏生猪。忙完这一阵,他将开着自家的小货车跑运输。如此,一年下来,这个曾经家徒四壁的小家庭有近20万元的收入,在当地是名副其实的小康之家。
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郭显军一家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依靠80只山羊,一年之内便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这一家人把养殖、种植、运输、劳务等事业搞得有声有色,日子越来越红火,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
郭显军的华丽转身,是万年村从省级贫困村到丹棱集体经济“后起之秀”、群众人均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一个缩影,也是丹棱县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真实写照。
“共同富裕一村一人都不能落下!”目前,丹棱县已退出省定贫困村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1个,建档立卡脱贫人口2586户7261人、监测对象95户284人。作为典型的丘陵农区县,丹棱具有“长在农业、优在生态、美在乡村、富在农民”的比较优势,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居于全省高收入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5:1,优于国省市平均水平。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县、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县等荣誉,乡村振兴探索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15个县级典型案例。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俊涵 文/图
A 强化学习教育
保持奋进姿态不松劲
近年来,丹棱县委、县政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指示,大力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有效衔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丹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深学细悟凝聚共识。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省、市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晰方向,保持队伍、作风、干劲不变,不折不扣落实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
以典型引路激发斗志。脱贫攻坚期间,全县共有17名干部获评省脱贫攻坚一线优秀扶贫干部、优秀第一书记、优秀驻村工作队员和优秀农技员,1名第一书记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为激励斗志、接续奋斗,该县还举办“讲好丹棱脱贫攻坚故事”主题征文活动,精选编撰《丹棱脱贫攻坚故事》34篇,让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发扬。
以专项培训提能增效。围绕项目资金、集中排查、网格员管理开展专项培训;开展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网上专题班学习以及《汇贤学堂》网课学习;每年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种养殖技术培训等20期以上,培训人员超2000人次。
B 强化巩固成果
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
“这条路是沿线群众心中货真价实的‘奔康路’,它让我们的农副产品顺利进城、工业产品顺利下乡。”位于丹棱县张场镇总投资1.58亿元的“奔康大道”,连接当地4个已脱贫村,连通相邻的洪雅县、雅安名山区,极大地带动了沿线群众发展茶叶、脆红李、猕猴桃、花卉等产业,已成为丹棱县西北部山区的产业、物流、旅游黄金环线,助推山区乡村从传统农业向农文旅融合发展转变,直接受益农户达5000多户。谈起对这条路的感情,当地群众纷纷表示这是大家的“生命线”。
近年来,丹棱县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目前已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1478人;2016年以来,医保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超过5.4万人次,帮助贫困人口减负2200余万元,贫困人口参保率和扶持率100%全覆盖;危房改造持续动态清零;完成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18处,2万人受益。
在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方面,丹棱县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建立村(社区)、组全覆盖的“网格化+信息化”监测网格,在全县组建基层网格48个,按照每名网格员包保管理200—400户农户的标准,遴选网格员320人,定人定岗、定职定责,建立网格化管理台账,对现有农村人口开展跟踪走访,常态预警监测;针对教育、民政、公安、医保等部门,每月推送风险线索开展集中排查和动态监测。2022年新识别出监测户24户79人。
产业和就业帮扶是稳定脱贫致富的关键,丹棱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依托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以集群化思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效益,以产业带就业、以增收促民富。在此背景下,该县以丹橙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龙头,扶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应运而生,此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450家、家庭农场1850家,覆盖小农户占比达80%。
C 强化平稳过渡
传好有效衔接“接力棒”
“村上为脱贫户提供技术培训、帮助他们销售农副产品、为他们妥善处理子女就学等难题,尽最大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一心扑在产业发展上。”对万年村党支部书记任刚来说,落实好上级各项帮扶政策,让脱贫户度过关键的过渡期,是关系到全村乃至全县共同富裕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推进政策稳步衔接,丹棱县对照省“1+32”衔接政策体系,调整优化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政策,兜底救助政策和财政保障类政策继续保持稳定,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进一步细化调整,织密织全政策“衔接网”,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巩固成果、平稳衔接的生产力。
为推进工作稳步衔接,编制《丹棱县北部乡村振兴开放合作示范带规划》,跨行政区、自然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丹棱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构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建立协调顺畅、推进有序、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紧盯大排查、防范返贫、“三保障一安全”、平稳衔接、项目资金等关键环节,开展综合调研督导,倒逼乡镇、部门工作推进、责任落实。
为推进帮扶稳步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压紧压实帮扶责任,全县所有县级部门分片联系乡镇、村(社区),落实帮扶干部结对2586户已脱贫户,2022年全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4344元、增速15.2%;5个乡镇推选熟悉热爱“三农”工作,有担当、敢作为的年轻后备干部定期走访联系95户监测户,并根据返贫致贫风险和家庭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户施策落实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小额信贷、医疗救助、社保兜底、生活条件改善等精准帮扶措施185条。目前已有32户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风险被消除,全县未发生一例返贫致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