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厚植市域治理沃土 共筑平安法治眉山
——眉山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三年成效综述

□眉政宣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欣谚

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故乡,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纵览古今,讲道明理、崇德向善早已深深嵌入城市基因和血脉。

勇向潮头立,创新筑平安。作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三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中省关于试点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眉山为统揽,以“品牌特色亮点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五治融合”,有效防范化解“五类风险”,交出了一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时代命题的“满意答卷”。

健全五大体制机制

展现“活力眉山”新气象

2022年2月16日晚9点,青神县青竹街道办接到省市县紧急通知,要求在晚上12点前全面排查所有居民天然气管道、热水器等安全隐患。接到通知后,街道办立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相关部门接到“哨令”后,迅速组织干部职工、村组干部、网格员、群众党员、志愿者共计3235人深入包保小区,入户排查天然气管道安全隐患。

“短短2个小时,紧急排查整个街道办居民家中的天然气管道、热水器安全隐患,以前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现实。”街道办负责人王超感叹。

青神县探索建立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城市治理机制是我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的一个生动实践。

三年来,我市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集约、整合、重构”思路,强化统筹聚合,创新治理体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在全省率先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县乡三级党委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项组,由市级分管领导担任组长,落实38个牵头部门工作责任;

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十四五”社会治理创新发展规划》,推进落实一批社会治理重点项目,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强工作保障;

进一步明确工会、共青团、妇联、法学会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责任务,探索群团助推组织形式,新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组织、住宅小区团、儿童之家、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等,打造“苏香·智慧堂”家庭志愿服务品牌;

将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写入社会组织章程,新成立社会组织党组织13个,实现社会组织第二综合党委党建工作全覆盖,建立市县乡一体社会组织孵化体系、社工服务体系,常态化推进社会志愿服务;

建立完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丰富多层次民主协商和基层自治形式,推动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中心”一体化运行。

深化“五治融合”模式

打造“善治眉山”新样板

“我们邻里中心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老人话家常、小孩学知识、青年人充电的第一选择!”每个周末,位于东坡区金龙社区的东坡邻里中心·金龙分中心都人头攒动,这里举办的免费绘画班、舞蹈班、习字班吸引了附近数百名小朋友前来学习。中心负责人十分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是整个社区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方,俨然已成为居民的第二个家。

据了解,在我市主城区,已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邻里中心18个、功能性养老综合体30个、就近助餐点24个,完成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116个,切实提升了为民服务办实事能力、城乡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

其实,邻里中心的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只是我市深入推进“五治融合”模式的一个缩影。

三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多措并举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眉山样本”,全社会呈现出依法善治的良好局面。

政治引领,凝心聚力。率先在全省建立政法系统政治轮训基地;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等主题活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建设高品质美好生活家园的意见》,实施基层治理攻坚“五大工程”,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城乡基层治理实现双线融合、双轮驱动。

法治保障,市域善治。先后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构建“1+N”执法司法监督工作机制;制定“八五”普法规划,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面建成,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个,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制发政法系统《“全维度”服务保障企业、项目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营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德治教化,浸润人心。市委全会作出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的决定,定期举办东坡文化节、三苏与传统法治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体系,推广“道德超市”积分制度;累计入选全国全省道德模范14人、见义勇为先进24人,“中国好人”“四川好人”139人;累计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单位、家庭等1600余个,评选星级文明户3.4万余户。

自治强基,激发活力。全覆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推进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五会”群众组织,常态化开展邻里百家讲堂、乡贤说事等自治活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智治支撑,提升效能。高质量完成全国首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加强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建成智慧平安小区及平安乡村·慧眼工程,优化农村雪亮工程补点建设;(下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