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支渠属都江堰东风渠五期工程扩建延伸项目,全长109.2公里,引水点起于东风渠眉彭干渠红光断面,属原东坡区土地乡荷花村,与彭山区、仁寿县接壤,终点止于复兴镇楠桥村藕花塘,与青神县、仁寿县接壤。
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各地大兴水利建设,东风支渠应运而生。
1970年,东风支渠启动建设。1972年4月,东风支渠正式建成通水,这条属东风渠新南干渠、眉彭干渠最尾部的补水支渠成为东山片区农业灌溉的命脉渠,直接帮助东坡区15万群众从此实现一季田变两季田,让东山片区彻底告别了多年以来的灌溉窘境。
为进一步改善东山片区用水条件,2001年至2022年,东坡区通过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先后在东风支渠实施了维修养护项目、末级渠系改造项目、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试点项目、产粮大县项目等工程,总计投入项目资金1.02亿元,渠道过水能力、灌区自蓄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年节水量达4000万立方米。
2023年,东坡区将对东风支渠尾部灌区实施治理项目,拟计划对复兴镇35.8公里支渠进行硬化整治。
□刘忱忱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允浩 文/图
A 初识东风支渠
复兴镇4.2万亩农田的灌溉水源来自一渠、一堰、一河,即东风支渠、蟆颐堰、粤(鲫)江河。
其中,原复兴乡村(社区)农田的灌溉主要由蟆颐堰、粤江河供水,因地形大多以平坝为主,水源常年充足,而原金花乡、柳圣乡等丘区村(社区)灌溉用水则来自东风支渠,受地形和供水时段限制,历年来,位于东风支渠最尾部灌区的原金花乡、柳圣乡用水特别困难。东风支渠在复兴镇境内全长35.8公里,建有金星、金花两条支渠、五条斗渠、一座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四个大型山坪塘,灌溉金花、柳圣片区6个村(社区),灌溉面积2.2万亩,自蓄水能力280万立方米。
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复兴镇农口干部沿着东风支渠复兴段,在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留下的岁月痕迹中,在与老水利人共同投身农村水渠管理工作中,见证了最尾部灌区建渠的不易,经历了岁修的艰巨,体会了护水的艰辛,也懂得了“农业命脉、国之所资”——水之可贵。
B 渠道建设的利与福
“原眉山县东山片区普遍抗旱蓄水能力差,农业生产条件非常薄弱,水源的严重不足导致老百姓历年来只能种植一季田,解决饮水和农田灌溉是当地群众头号生活难题,尤其在无水可用的枯水季,更是苦不堪言。”复兴镇水利站站长王焕全在基层水利战线奋战43年,即将在今年7月离岗退休,但凡谈及东风支渠建渠过往,言谈举止间仍散发着澎湃激昂。
“在2001年至2022年实施的项目中,复兴镇作为渠道最末端乡镇惠及面较广。”复兴镇水利站工作人员刘文彬举例说,其中,投入1500万元对辖区小(一)型水库牯牛坡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和加坝工程,水库蓄水量从过去的50万立方米增加到105万立方米;投入1800万元完成金花、柳圣片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造斗农渠50多公里、山坪塘180余口,改造后金花、柳圣片山坪塘增加蓄水量30多万立方米,全镇东风渠灌面的蓄水量由原来的190万立方米增加到280万立方米。
东风支渠尾部灌区的改造,为金花、柳圣片区粮食生产、经济增长筑牢了坚实保障,最明显的感受是,自2013年以后,东风支渠用水纠纷就减少了80%。
“随着东风支渠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合乡并镇后统一管理等有力措施,过去因用水问题而赤膊相见的场景早已消散不见,干群关系演变为团结协作。整体环境的改变让我明白,悠悠岁月中的浓墨一笔,皆因这里的人民深切感知水之珍贵,那样的热血沸腾,既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生活。”时任东坡区复兴镇副镇长刘忱忱感触地说。如今,唯有斑驳的渠壁在无声承载着东风支渠的所有过往,而碧带般的清水,则如期带着沁润大地的使命平和奔流而至。
C 岁修清淤的重与难
2023年1月,又是一年春灌将至时,也是一年一度岁修清淤工作进行时。每年2月底3月初的春灌用水是全年最重要的一轮放水,之所以将岁修安排在岁末年初,既要衡量岁修过早可能面临山体滑坡、农田垃圾导致的二次清淤,也要考虑岁修过迟赶不上春灌用水,因此,春灌前两个月,东风支渠各村(社区)干部群众立即启动岁修工作。
复兴镇东风支渠35.8公里的硬化率仅30%,32公里斗渠硬化率80%,80公里农渠硬化率20%,因硬化率较低,渠道年久失修处较多,且每年山体滑坡导致的泥石淤积严重,几乎每条支、斗渠都存在较大清淤难度,要在一个多月内完成东风支渠150公里各级渠道的岁修清淤工作,尤其对于楠桥、五圣、柳圣等最末端村(社区)而言,是每年首要攻坚任务,全镇东风支渠岁修清淤工作经费每年开支达30万元。
2月20日,在东风支渠爱国斗渠岁修现场,正在采取人工清淤。这条斗渠的引水点起于牯牛坡水库左侧,长约7公里,流经正义、柳圣、楠桥三个村(社区),其中,用水需求最大的是末端楠桥村,而渠道距离最长的则是柳圣社区。“爱国斗渠三分之二以上都在我们村地界,渠道全部修在山间田边,平均渠宽只有1米,渠深约80公分,机械操作不大现实,20名工人加班加点干也要10天左右时间。但我们不清淤,下方的楠桥村就没法用水,清淤到位,早就是每一个上游村(社区)的工作宗旨和底线。”正在爱国斗渠组织群众清淤的柳圣社区副主任时兴明说。
像爱国斗渠这样情况的渠道在复兴镇还有很多。“我们村的两条斗渠——笔架、五皇斗渠总长7公里,渠底最窄处仅60公分,但最深处却达6米,一遇涨水、下雨,山上的石头、泥土全部淤积到渠道内。因渠道狭窄且过深,我们只能采取架梯子让清理工进渠道,用绳子将清理了的淤泥、垃圾装进箢篼,提到地面堆放处再统一拉走,前后用工多达200个,且现在年轻劳力基本都外出务工了,能聘用的都是岁修了几十年的老清理工,我们村干部在全程参与的同时还得时刻警惕大家的人身安全。”提到这些年的岁修工作,该镇长山埂村党委书记兰丽英不住地感慨。
D 护水期间的艰与险
在过去道路不通、交通不便的年代,每遇放水期,王焕全、刘文彬等一众护水工作者全靠一双脚将依山而建的东风支渠走完。为了保证在每年四次、每次仅十来天的放水期完成护水工作,他们只能加快行走速度沿着渠道边走边看边协调,时至今日,哪段渠道供水需要特别维护、哪处倒虹管护水有难度、护水期间需要注意的工作节点……他们都如数家珍。
尽管全镇岁修清淤工作开展到位,但东风渠一旦开闸放水,上游巨大的水流倾流而下的同时,各类大型垃圾、枯枝树木、生禽尸体等杂物也会随之堆积到末端渠道,护水期间沿渠村(社区)清淤工作的风险与艰辛进一步加大。
2022年3月护水期间,在接到金花社区党委书记李德银告知王坝倒虹管堵塞严重的电话后,刘忱忱立即组织水利人员赶往目的地协调处理,抵达现场后,只见倒虹管洞口因严重堵塞,湍流的渠水汇集在堵塞洞口,水位不断上涨,存在漫田隐患。“我们得抓紧疏通,水一旦满溢,会迅速流向农田、农房,届时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王焕全果断赶往场镇,让焊工现场将一根直条钢筋焊接成钩状,再返回现场用绳索放入洞口,拟将不明堵塞物牵引勾出。
无奈堵塞物在水流的巨大冲击下,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李德银见状,立即组织了多名村组干部和群众共同使力拉动绳索,但钢钩仍不能有效勾住堵塞物,眼看水位已临近地面,千钧一发之际,在场的护水员提出在用钢钩找寻堵塞物的同时,将长竹竿固定铁锹头再放入洞口同步找寻,在十多名干部群众团结协作下,堵塞物终于打捞出水面,洞口水位迅速降低,现场化险为夷。
护水期间,半夜接到电话到现场协调护水,是东风支渠每一位村支部(党委)书记习以为常之事。
“我们的斑竹湾水库在金星支渠最末端,山区群众用水需求极大,为了保证水能顺利装满库塘,放水的十来天里,我的手机24小时不敢离身,只有看到库塘水全部装满了,才能睡个安稳觉!”护水期间,五圣村党委书记杨榜成白天在沟坎马不停蹄协调好用水问题后,夜晚又身披雨衣、手持电筒,日夜兼程投入到夜间护水工作中。
护水故事还有太多,在东风支渠流经的偏远山丘林间,无论是镇村干部还是渠站工作者,他们恪尽职守,见证了东风支渠给予百姓的利与福。
E 新水利人的守与盼
2023年2月,为统筹指导、协调全区水利工作,东坡区下属水管单位管理体制再次改革,复兴镇水利站工作人员全数调整回区水管单位。
为保证乡镇水利工作不断档,在水利站人员调回管站后,复兴镇党委、政府将镇水利站下设在镇农业服务中心,并悉心培养本镇在职在编的年轻干部负责水利工作。“作为复兴镇水利站新任负责人,我深知老一辈水利工作者毕生累积的丰富工作经验不是我一朝一夕就能掌握自如的,但在与他们朝夕相处中,老水利人为了山区老百姓坚持坚守一辈子的水利精神和水利情怀令我深深钦佩,更让我下定决心潜心学习,把上一辈水利工作的交接棒拿稳用好,让复兴群众一如既往用上放心水!”复兴镇青年干部李小波对肩负的职责充满坚定。
“一般来讲,渠道修建后能维持正常过水功能20年,就是优良水利工程,而东风支渠复兴段作为最尾部灌区,大部分渠道修建年限都超过了30年,在工程质量上是毋庸置疑。如果能进一步提高丘区渠道的硬化率,加大对斗农渠维修整治力度,丘区岁修难度会大大降低,过水灌溉能力也会同步大力提升!”曾经,王焕全提出过他对东风支渠管理的工作建议。
“我们将围绕全区‘一核三带四片’总体布局,依托天眉乐高速路征地拆迁工作,拟于2024年在拆迁涉及的金花、柳圣片区提质改造1.9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造以油(麦)轮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主导产业的万亩丘区高标准农田粮食集中示范片。届时,我们也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通过实施病险塘堰维修加固、渠系治理等工程,最大程度节省岁修成本,百姓多年来希望灌排用水畅通无阻的愿望将不再是难题!”复兴镇党委书记胡溪桥表示。
一线声音
“2021年6年,我从城区再次调往乡镇,在过去的任职历程中,尽管在基层工作的年限较长,但从未负责水利工作,到复兴镇接手的第一项水利工作任务就是‘东风支渠岁修清淤’。岁修是什么?干支斗农毛渠又如何鉴别?……在浩瀚的水利知识面前,浅见寡识的我内心一度懵懂而迷茫。所幸,我遇到了他们。‘他们’是复兴镇水利站全体水利人,站长王焕全曾担任东风支渠管理站书记、站长16载,站所其他人员也都来自东风支渠管理站,他们在2018年东坡区水利系统改制后被分配至乡镇站所负责属地乡镇水利工作,这批老水利人秉承初心,用多年丰富的基层水利工作经验,与我一同踏上了东风支渠管护之路。”
——时任东坡区复兴镇副镇长刘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