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玲 我的一位朋友曾在微信群里抱怨,说他年轻时光顾着怎么抽时间逃离读书,而到了成年工作后才发现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有一种悔之晚矣的失落感。 他曾在群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现在只希望自己能够静下来,将生活编排成一本书,慢慢地品读,并把那些愉悦的刹那、瞬间的心情,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如果可以,我想,再用心地活一次。” 他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说到了我们现代生活不能不面对的事情,那就是该如何充实我们生活的空隙。 其实,读书就是不错的选择。我总是在工作期间,挤着时间阅读书籍。一般,慵懒的午后是我大多数的选择,因为那时同事很少,也可安安心心地看几页闲书,弥补一下自身的不足。 机缘巧合之下,我阅读到了一本名叫《怀旧慢时光》的散文书籍,由日本的芥川龙之介、织田作之助、小山内薰等作家共同完成,书籍选取了他们在东京、京都、大阪等地区生活时的心境和感受,篇幅不长,一气呵成。 在他们的文字里,能够充分感受到的就是他们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下表现出的不平衡,同时折射出的对昔日寻常生活的喜爱,以及慢生活的一种向往。不论是夜色下的隅田川,还是祇园的枝垂樱;不论是市川郊区的流水潺潺,还是谈及前川地区的店铺、食物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的今昔变化时的无奈。文中灵动的文字如同泉水一般,把我们带入到只属于他们向往的清幽世界里去。 其实,时代前进的浪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身处其中,享受着它的好处,同时也面临它带来的烦恼。唯一能够让人心安的莫过于把感受付诸笔头。面临着诸多变化和未知,人们的心头也难免浮躁,于是,对“慢”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期待。 生活的变化何其匆匆。比如,我们出行上班就可以乘坐公交车或者打的,而取代了以往的步行和脚蹬自行车;比如,以前读书是认认真真地一口气读下来的,通常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而现在各种听书软件纷纷上阵,在短短数小时或者数分钟之内,就将一本书或者是一部小说压缩成一个故事、一种感觉讲述出来。乍一看,我们貌似是读完了一整本书,可是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浅显的。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读。写下一时的感受或者一时的心得,给书籍列一个框架、进行简要的构思。尽管很多方面我们并没有深入体会,但我们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这大抵就是,我们通过读书找寻到的一份归属。这便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慢”体验。 每每谈及读书,我的心头似乎总是充斥着一种矛盾感,这种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明显。其实,我小时候也有过贪玩的经历,可能对读书的亏欠太多,也让我的生活和心理有一种不平衡的感觉,却并没有朋友所说的失落感那么显著。 小时候,本该是读书的年代,却只想着怎么贪玩;懵懵懂懂中,混入社会的门槛,才发现书籍才是衡量一个人的眼界与思想的钥匙。而到成年后,却没有那么大把的时间,一心只花在读书这一件事情上了。 成年后的时间极其宝贵,不是在忙碌,就是在忙碌的路上。为生活处处奔波,为家庭而奔波,偶尔忙里偷闲,已是幸运不已。也正是在十多年的工作与生活中,我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读书和我们吃饭、喝水一样重要,而不仅仅限于特定阶段的特定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