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全年粮食有望超129.5万吨
粮食丰收又一年

夏晒麦、秋晒稻,广袤田野铺展斑斓画卷。

5月,金灿灿的麦浪随风波动,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种粮大户范琨的幸福溢于言表,“抗病虫,保灌溉,加上市县农技人员的管理指导,小麦长势好,亩产达400公斤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

9月,天气晴好,金黄的稻谷堆成了小山,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种粮大户邵国东眉头舒展,“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能排能灌,粮食生产没有受到高温干旱影响。按照13.5%的水分含量,实际亩产达到了780.2公斤。”今年永丰村的水稻面积为5760亩,比去年增加了130亩,产量预计增加8.8万公斤,再获丰收。

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剪影,却有一个共同指向——五谷丰登,仓廪殷实。据市农业农村系统数据显示,全市夏粮产量达到6.6万吨,同比增长1.2%;预计全市秋粮播种面积达到288.2万亩、增长5.96%,产量122.9万吨、增长1.6%,全年粮食有望超过129.5万吨。目前,全市冬小麦、冬油菜已基本完成播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冬种夏收、春耕秋收,季季压茬。我市常年粮食面积稳定在290万亩以上,坚决守住了粮食生产“命根子”,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岁稔年丰,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增添了充足底气。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林 文/图

A

切实推进结构调整 为稳产优产打基础

粮食生产,是结构调优、稳产优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稳产保供,不单是总量任务,也是结构任务。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瞄准重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保面积、保产量,扩大豆、增油料,做好田野里的“加减法”。

——稳口粮,稳水稻,“粮袋子”鼓起来。

农机逐着稻浪前行,粒粒稻米倾泻而出。“1600亩退园还耕粮油示范基地的水稻,机械化收割,几天就收完了,总产量达1100多吨,产值有望突破500万元。”前不久,作为该基地生产主体的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规模化种植效益好,咱们种粮有信心。”

与机收水稻气派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棱县顺龙乡官厅村村民李庆斌收割自家鱼塘里的“浮稻”场景。他松绳后牵住浮板,慢慢地拖到鱼塘边,用手轻轻一提,一大把水稻从浮板中带根脱离,随后割掉稻穗再进行脱粒。“我种在鱼塘里的‘浮稻’,亩产达510公斤。”李庆斌说,采用“渔稻共生”模式有专项政策进行奖补,种粮有底气。

围绕“稳口粮、稳水稻”,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1611”粮食扩面行动,推进鱼塘种植“浮稻”、开展“退草还稻”工作,大力加强田间管护,强化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确保水稻生产稳定。丰收时节,风吹稻谷飘香——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9万亩,预计产量超过80.3万吨,比去年多1800吨。

——扩小麦,提产能,补上品种短板。

“采用PM-8188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定籽粒含水量,扣除0.1%的杂质,按标准含水量13%折算,平均亩产512.1公斤。”这是今年5月初,从仁寿县小麦优质高产示范区传出的一则好消息。该示范区设置在仁寿县大化镇,面积1万亩,示范品种为中科麦138、蜀麦830、蜀麦133等,采用一次性翻耕灭茬开沟排湿机播技术,亩施氮量为10公斤,防治病虫害一次,种植效果明显。“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在350公斤左右时,示范区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这对全县小麦生产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调结构,扩小麦是关键。据介绍,在小麦播种前,当地农业生产部门对种植户进行培训,包括优质品种和播期选择、播种量要求、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仅在去年10月,集中培训(县级、乡级、村级)人数就超过6000人次。除了示范区,该县小麦主要种植川麦104、中科麦138、蜀麦133等品种,为小麦丰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眉山小麦看仁寿。“仁寿小麦种植面积占到全市小麦种植面积9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贾现文介绍,从仁寿小麦种植中恰恰可以感受到全市种植小麦的铿锵脉动。以小麦为主的全市小春粮食作物播种26.2万亩,面积增加0.8万亩;夏粮产量达到6.9万吨,同比增长6.2%。

——扩油料,挖潜能,“油瓶子”更稳当。

丰收了!初夏时节,颗粒充实饱满的油菜荚挂满枝头,随风摇曳。眉山天府新区北斗镇村民陈万元看着收获的油菜籽装满了编织袋,笑着说:“每亩产量增加了约10公斤,黑得发亮的油菜籽出油率肯定高。”据上半年统计上报数据显示,全市油菜播种面积83.9万亩,同比增长1.5%;油菜籽产量12.8万吨,同比增长7.3%。

各地紧盯重点油料作物,全力做好种子供应、农机保障、技术培训、政策支持,推进撂荒地整治,挖掘潜能,提升产能,保障食用油安全。我市还依托“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暨产油大县项目、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项目,建立40万亩“天府油菜”示范基地,推动油菜等小春主导作物向优质高效发展转变。

B

用好技术提升装备 科技兴农粮食满仓

粮食生产,是农业科技升级、装备质量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高效收割的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粮食生产进入了机械化唱主角的新阶段。

——先进农机“加速跑”,种地效率高。

伴随阵阵轰鸣,收割机驶过,摘穗、脱粒、除杂质一气呵成。“1000余亩水稻,2天就全部收割完了。”东坡区修文镇品高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元平介绍,从种到收,农机全程接力,水稻从地里直接进库里。

“全程机械化解决了我们种粮的大难题,也节约了成本。”东坡区三苏镇村民陈尚学说,光种水稻每亩就能节约200元左右,他承包的200多亩土地,6台收割机一天就全部收完,对未来种粮充满信心。

农机助力,春耕、秋收、整地卡点推进。近年来,我市重点开展水稻育秧成套设备、印刷播种、暗化育秧、制种机械化插秧技术、无人机高效植保、履带式拖拉机等示范推广,东坡区太和镇、尚义镇“五良”融合稻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彭山区公义镇“五良”融合稻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被确定为四川省“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据介绍,仅去年,全市新增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甘蔗收获机、无人植保机等各类先进适用农机具2200多台(套),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308万亩、机插机播面积160万亩、机收面积21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居全省第二位。

——田地成了“豆腐块”,种地更有“数”。

“5000余亩小麦,采用无人机播种,10天就完成了播种任务。”近日,种粮大户范琨说,现在土地成方成片,适于机播,几天播完、播多少种子,心中有数。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是关键。连日来,抢抓秋收后的农闲,全市掀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热潮。在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筑埂、修边、平地,多台机械同时作业,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抓紧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助推农业高效发展。”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舒翼说。

推进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能有效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灌溉能力,实现全过程播种耕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左右。今年10月至明年5月下旬前,全市要完成13.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届时,全市高标准农田将达到136.7万亩,大大提升耕地效益。

——农技服务更到位,田野充满科技动能。

“要抓紧进行开沟和平整苗床等工作,为下一步做好充足准备。”“先打好底肥。”这是今年仁寿县农技人员为当地村民讲解耕作注意事项的一个场景。为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粮食生产,该县农业农村部门及时组织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加大农技服务指导力度,助力粮食生产。

“配方施肥、科学管理,好技术为种田托了底。”彭山区种粮大户王程淋说,“农技员面对面帮扶,遇到难题,有人教、学得会。”

今年以来,我市各地积极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农作物成熟情况,强化前、中、后期管理,面对面、手把手把农耕新技术传授给农户,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放眼广袤田畴,藏粮于技,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近年来,我市向科技要动力,大力推进农业先进技术应用,筑牢科技兴农“软环境”“硬支撑”,不断夯实粮食丰收基本面。遴选发布农业主推技术26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02个,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送科技下乡等多途径多形式助推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

C

优化品质树好品牌 粮食生产“逐绿”转型

粮食生产,是发力供给侧、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生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生产向绿,农业生产方式升级。

“安装黄色防虫板属于物理防控,利用蚜虫的趋光性,让蚜虫粘到板上,避免对小麦造成损伤。”今年春季,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大化镇下坝村等地,绿油油的麦田连绵不绝,其间,黄色防虫板成行成排,形成了独特景致。

物理防控,推进绿色化种植,在仁寿县种粮大户王紫彬的粮食基地也有呈现。他的基地内,诱捕器诱杀害虫不接触植物和农产品,没有农药残留之忧。此外,东坡区种粮户赵友勇积极打造“稻鸭鱼共生”新模式示范基地,大大提高了稻米品质和经济价值。

物理防虫、循环种植不断发展,为绿色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近年来,我市开展化肥、农药减量20%-50%试验和水稻机插秧优质超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示范30余项,集成杂交稻精准条播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减氮增效施肥、杂交水稻印刷播种壮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绿色安全生产技术10余项,带动全市水稻实现优质化生产,且绿色生产覆盖率达80%。

——品质向好,打造品牌促增收。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我们办起了加工厂,把优质稻谷加工成大米销售,价格能卖得更高。”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相德说,去年合作社扩种水稻1万亩,增产稻谷600万公斤,给农户发放了620万元“红包”。更多的农户愿意加入合作社,今年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8万多亩。

近年来,我市锚定优质、高产、高效3大目标,建成1500亩全省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之一,6年累计引进试种越光、稻花香等国内外优质品种340个,筛选出宜香优2115、川优6203等眉山适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40个。“搭建粮食生产数字化溯源平台,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品控体系,精选优质水稻品种,全过程生态绿色种植,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培育“东坡大米”公用品牌和“东坡大米+东坡肉”“东坡大米+东坡泡菜”等主食品牌,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强化品牌监测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组织优质粮油企业和产品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和线上营销活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希望田野,接续奋斗。新起点、新征程,全市各地干部群众有信心、有底气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建成“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