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人间幸有苏东坡(三)

□王曾玉

要说最喜欢苏东坡什么,我想说,是智慧,是活法,是把人生看得通透却能豁达,是历经磨难仍然热爱生活。他一生三次遭贬,越贬越远,最后死在被朝廷召回的途中。苦难如影随形,稍逝即来。政治打击、牢狱之灾、穷困潦倒、至亲离世……上天并没有因为他的盖世才华而厚待他,相反,他承受了平常人数倍的苦痛。

“乌台诗案”被押解途中,他欲半路投水自杀而未遂。到达黄州后的一段时间,一个人寄居在寺庙里,孤苦无依,亲朋友好无一人给他写信,即便他给人写了,别人也不回。他蚀骨的失落和凄凉全部写在那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成了一个无权、无钱、无人陪伴的“孤鸿”。

大难可以催生智慧,正如后辈王阳明贬居贵州“龙场”,在那里静思悟道后,成为了一代心学大师。他的先贤苏轼,在黄州,也必须经历一次精神上的涅槃和重生,学会与现实和解,与自己和解。为了解决温饱,苏轼和家人在黄州东边,开垦了一块无人问津的荒地,一块只能种家畜吃的“大麦”的盐碱地。他学白居易给它取了个雅名叫“东坡”,还在上面盖了一间茅屋,雅称“雪堂”,苏轼本人完全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日复一日的劳作,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给了苏轼生存下去的力量。

有一天,苏轼在这里接待了一位朋友——受他牵连遭贬岭南,刚刚返回的王定国。王有一位叫柔奴的小妾,在为众人献歌时,神情宁静而自然,看不出一丝生活的困厄与落魄,她告诉苏轼“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受启迪,精神世界开始发生转变。通过四年时间,他把自己从一块硬而脆的生铁,炼成了一块坚而韧的钢,实现了灵魂上的脱胎换骨,淡看得失,随遇而安。一首《定风波》已能窥出些端倪,纵“一蓑烟雨”,且“吟啸徐行”,回首人生“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后,苏轼还在黄州完成了他一生的巅峰之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中国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彻底从黄州突围,实现了他和黄州的彼此成就,也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

苏轼是积极进取的内涵,而东坡则有了一些哲学和道家的寓意。从此,他的内心有了一面铜墙铁壁,再无苦难可以打倒他。无论在新党煊赫的朝堂,还是再次遭贬的僻野……他都能处变不惊,泰然自若。被贬惠州时,他穷得买不起羊肉,就买没人要的羊骨头,用酒浸泡后再烤熟,用牙签挑着吃,因为吃得太干净,连狗都有意见。他还洋洋得意地把这些写信告诉弟弟苏辙,这就是东坡美食中的“羊蝎子”。被贬儋州,穷乡僻壤,与土著人为伍,缺衣少吃饿肚子,他就去海边捡生蚝,研究出另一道美味,还一本正经地叮嘱儿子苏迈,千万不能把这个秘密告诉朝中大臣,免得他们争相求贬来岭南跟他抢。他还能把肥腻得不受人待见的猪肉,做成著名的“东坡肉”……今天,你甚至可以在美国吃上一桌“东坡全席”。至此,他又有了对付苦难的另一种武器——美食。

纵有一千种挫折,他都会找到一千种对付挫折的方式,他的豁达能让痛苦的精神世界开出绚烂之花。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么诙谐的自嘲和自我肯定,三处贬谪之地,是苏东坡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最为艰难的地方,但也是他文学创作最多、精神升华最快,对人生意义和哲思领悟最为深刻的地方。他闭口不谈自己的政治功绩:徐州抗洪,密州捕蝗虫,杭州浚治运河、修苏堤、建医院……反而认为,是三个贬谪之地成就了自己。是的,黄州、惠州、儋州,成就了东坡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物外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让他把人生和命运看得更加通透而豁达。以至于在朝云为他生下最小的儿子时,他写下一首著名的《洗儿》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表达他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希望儿子做个快乐平常人的愿望。

公元1101年6月,东坡于岭南被召返,抵达真州时,不幸患上了痢疾,被折腾得“食则胀,不食则羸,通旦不交睫”,气息奄奄。他对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临终之际,苏迈上前请示遗教,苏东坡一言不发悄然长辞。正如王阳明诗云:“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人生一世,蜉蝣一天,生死从容,何须多言!在这一点上,苏东坡与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有着比圣人孔子更多的洒脱和超然,据说孔子临终前,曾对弟子子贡说:“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虽豪迈不已,却也略显凄凉与无奈。

半生流离,一生诗情画意。生活以痛吻他,他却永远温柔以待,东坡活成了我们向往的模样。直到今天,每当我们想起他,嘴角都会不自觉地露出微笑。他像一束光,照亮我们生活的所有暗处。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东坡先生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时光如雪,倏忽而过,如一茬积雪化于无形,还能留下什么呢?但在我们眼里,苏东坡不是飞鸿,时光选择永远留下他,并把他雕刻在历史的年轮里,成为我们世代瞻仰的化石。

人间幸有苏东坡。否则,地上少了一位天才,天空少了一颗星辰,我们少了多少怀想,该有多寂寞?

上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