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小学 郝雪宏
摘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教师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既要起到该有的效果,又要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对其科学、合理性有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还要规范作业数量,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促进“双减”落地。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
一、适当拓展作业内容,增强作业的探究性
(一)抓住作业拓展核心
拓展作业内容是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拓展作业时,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出现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情况,要抓住某个核心进行拓展[1]。
如在学习了《将相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改编和表演,以此为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去探讨故事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增进学生对课文主人公优秀品质的理解,体现出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价值,学生还能够通过表演来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此外,许多学生因为对该课文的时代背景不够了解,因此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或误区,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古代故事作为课后阅读作业,这样既能够抓住小学生喜欢读故事的特点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弥补学生的能力缺陷。
(二)布置探究性作业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不注重作业的探究性,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空间,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降低了其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探究性作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文例子中的改编故事及表演,就是一种探究性作业,学生有非常广阔的自由思考和行动空间。
如在学习了《草船借箭》之后,不少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诸葛亮一个人身上。诸葛亮固然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描写对象,但学生注意不到其他人物其实是不应该的,教师应该通过探究性作业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其他人物[2]。为此,教师可以先将故事中的人物都挑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课后逐个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讨论这些人物的特点和他们在故事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分享出来,观点获得最多人认同的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相比于传统的语文作业来说,这样的探究性作业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科实际,拓展作业类型
“双减”的要求并不仅仅体现在作业的减负上,提质也是其重要的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就作业质量的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力图在不增加作业量的前提下构建更加有效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为了构建有效的多元化作业,教师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教师需要确定多元化作业的“元”,找出需要分别构建的作业类型构成,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研究现阶段可设计的各种作业类型集合,从中作出有效作业的挑选。其次,教师需要就题量进行严格限制,当作业有了多元化设计,若想保证作业总量不变,教师需要对各个作业的量进行缩减,如何做出有效的量安排,是教师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在作业设计完成后,教师需要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作出预设,估测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或情况,并在学生实际完成作业后,将实际情况与预估情况进行对比,进而对后续的作业设计作出进一步调整。
例如,在进行《日月潭》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实现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的实际内容作出研究,想办法实施作业的拓展。首先,教师可以设计的作业便是基于本课基础知识认知的作业,其包括字词抄写、语段背诵等。其次,为了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检索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手机或电脑搜索一些关于日月潭的图片或传说,并在第二天上课时与其他同学分享。最后,作为开放性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搜索一些风景区的材料,并从中挑选出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将自己喜欢它的原因写出来。
三、完善前置性作业,注重作业的分层性
(一)完善前置性作业内容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课后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作业也逐渐形成了消极态度,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了扭转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也要根据下一节课来组织学生通过作业进行前置性学习。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并以此作为前置性作业的目标,这样才能够让前置性作业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如在布置《北京的春节》的前置性作业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想一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中哪一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种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要学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分层作业
在前置性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作业中给予学生自主权,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对作业进行适当的分层并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将作业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三个档次,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挑选合适的题组。其中,基础题以基本的词汇为主,提高题以课文理解为主,挑战题以知识应用为主。
如在布置《蜘蛛开店》的前置性作业时,可将基本任务设置为:熟悉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且进行组词造句;提高题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挑战题则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蜘蛛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客户。作业的分层设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进行训练、整合和提高。教师需要注意到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必须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层作业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注意到学生自身的变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更合适自己的作业类型,不能只图轻松选择基础作业,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分层作业的真正作用,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四、联系课后服务,做好作业反馈
课后服务是“双减”背景下的新要求,各级学校都需要组织教师安排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完成很多作业,相应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将自己执教的课后服务时间作为作业设计的一环,来专门进行近期作业的反馈设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程度不足,其关心的内容集中在作业的完成度上,对学生自身的作业完成态度缺乏关注,这使一些学生存在抄写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当前,为了确保在作业量削减的情况下,提升作业的完成质量,教师可以将作业反馈设计为小检查与大反馈的形式。所谓小检查是指在每次布置完作业后,教师都需要利用网络途径联系学生,获取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大反馈则是指在语文教师负责课后服务时,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就近期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做出反思。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从小检查和大反馈入手来进行实际的作业反馈安排。
如在《狐假虎威》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在课下就学生的基础作业完成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学生的反馈。在轮到语文教师负责课后服务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需要进行巡视,调查学生的完成状态,并结合过去一段时间内在线调研的结果给出学生评价,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减负提质”是学科教师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就作业量的削减、作业类型的拓展、分层作业的构建、作业反馈进行四个方面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陈明明。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J]。新课程,2019(30)。
[2]毕金秀。探究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四川教育,2019(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