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林
见习记者 王溶 廖帅
“遇到刮风下雨,屋顶就容易漏雨。”“自家的粮食产量难以提升。”“光指望着地里那点收入,曾一两年没添置上一条裤子、一双鞋子。”10月7日,回忆起从前的日子,仁寿县彰加镇村民彭书明唏嘘不已。90岁的他曾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今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生活,“谁也想不到这几年变化这么大,做梦也不敢想!”
变化不止,精彩不断。我市与全国一道,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90万亩以上,坚决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成为“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先后招引中法农业科技园、正大300万只蛋鸡和5000万只白羽肉鸡、西南智慧农业等重大农业项目落户;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9.80亿元,比2012年增加92.48亿元,年均增长4.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国省统一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粮猪稳产保供、脱贫攻坚收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大项目建设、重大会节举办等各项工作,书写了一曲激昂的田园壮歌。
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眉山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丰收,是今年粮食生产生动的注脚。
全市小春粮食作物播种26.2万亩,面积同比增加0.8万亩;油菜播种面积83.9万亩,同比增长1.5%。夏粮产量达到6.9万吨,同比增长6.2%,油菜籽产量12.8万吨,同比增长7.3%。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9万亩,预计产量超过80.3万吨,比去年多1800吨。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始终惦念于心、念兹在兹。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深入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了解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等情况,并作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这是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耳提面命的殷殷嘱托。
认识上清晰,行动上自觉。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省关于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1611”粮食扩面行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生产稳定。
据悉,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97.5万亩,粮食总产量127.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431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保障了粮食自给。
接续奋斗谱新篇。今年8月30日,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举行。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眉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决定》,进一步凝聚了全市人民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共识。
坚决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看得很重,他曾叮咛,“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理论上清晰,行动上自觉。如何做好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采取行动。
“要牢记总书记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的关心。”眉山天府新区北斗镇甘泉村第一书记钟成经常走村入户,排查清理出的撂荒地复种情况。据介绍,甘泉村经过摸排共清理出撂荒地257亩。经过村两委采取积极宣传动员、免费发放大豆种子、落实整治行动等一系列的措施,全村已无实际撂荒地。
“这儿的土地性质是永久基本农田,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其中都是有明确规定保护的……”宣讲做好耕地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全市各个乡镇积极行动,营造了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动,印发《关于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做好保地稳粮工作的意见》;东坡区农业农村局印发眉山市东坡区稳定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通知;青神县人民政府印发《青神县“分类优化扶持粮食生产”实施办法》。
2022年,彭山区果园套种粮食计划2万亩,目前已超计划完成;东坡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丹棱县因地制宜,推进鱼塘种植“浮稻”;青神县青竹街道光辉村积极开展“退草还粮”工作,近1000亩草坪,全部改种水稻。
……
主动作为、压实责任,协调各方,精准施策,全市上下汇聚起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用行动为保地稳粮夯实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成都平原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部署,将整治范围拓展至市域全域,扎实推进整治工作。市、县成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市级组建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项督查组,推动整治整改稳步实施。市级指导各地出台专项政策,按每亩60-300元奖补标准探索推广“林下套种”“抽行间种”“渔稻共生”等复合模式;按每亩1000-4000元补贴标准探索以退草还耕、退园还耕等方式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对2021年净流出的耕地,已超额恢复到位;专题部署开展撂荒地整治,按照“县(区)负总责,乡镇、村抓落实”要求推动多形式复耕复种,做到“应种尽种”“种尽种满”。
向着幸福美好生活奋勇前行
日前,记者在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看到:房屋错落有致,农院干净整洁,交通纵横交错,茶树、核桃树、脆红李树布满山间;夜幕降临时,村党群活动中心的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十分热闹……如此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乡村画卷,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上,精心谋划、精准发力,集中力量、奋力攻坚,大力实施决战“1593”扶贫攻坚、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带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翻越贫困高山。
2021年,眉山与全国一道,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316个省市贫困村实现稳定退出,16.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145元增加到2020年的9830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这是国家发出的动员令。
闻令而动,我市乡村振兴局随后挂牌,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随后,积极研究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文件,制发30项具体政策细则,构建过渡期“1+N”政策体系……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推着全市驶向乡村振兴的彼岸。
产业更加兴旺。我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大力发展东坡泡菜、眉山春橘、眉山竹业3大特色支柱产业,主导制定泡菜国际标准ISO24220《泡菜(盐渍发酵蔬菜)规范和试验方法》,2021年全市“味在眉山”食品产业销售收入实现1138.7亿元。先后招引中德通内斯高端肉制品、正大300万只蛋鸡和5000万只白羽肉鸡、西南智慧农业等重大农业项目落户,形成推动眉山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强大矩阵。
环境更加宜居。我市以顶层设计、一体推进、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为思路,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乡风文明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保持在100%,农村垃圾处理“一元钱”模式、农村风貌改造“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等经验全国交流。
改革不断深化。我市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镇金河村等10个村被评为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丹棱县成功申报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重点县。抓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仁寿县、青神县成功申报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县。
一片叶可以洞见生机,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十年成就,十年非凡,如今的眉山,粮食丰收仓廪充实、村民生活甜美幸福、生态环境美丽宜居、文明乡风蔚然满目、要素富集民生富庶。沃野精彩,必将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