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浅谈苏轼的政治风骨和时代价值

□陈艳玲

“风骨”一词属于诗学范畴,意指文学作品刚劲遒健的风格,其绵延至今,多指人的风度、气度和精神境界,意指人的气概和品格。而“政治风骨”是指政治人物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一贯的风度、气度和精神境界。在苏轼40年的从政生涯中,在朝做官、外任地方、贬谪流放大致各占三分之一,他先后经历八州知州、三部尚书、四次贬谪、一任帝师,但无论身居朝堂高位还是贬谪在外,都能一如既往坚守本心,勤政为民、直而不随、坚韧超拔,为后世敬仰。

一、苏轼的政治风骨

勤政为民,奋厉当世。苏轼年少时便立下了“奋厉有当世志”的政治抱负和积极入世理想,大胆提出“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耳”,他认为江山社稷存亡兴衰的根基在于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苏轼勤政为民的真实写照。在徐州领导军民抗洪,挖掘煤炭;在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在颖州罢修劳民伤财的八丈沟;在扬州罢劳民伤财的万花会,取消购买浙灯;在杭州治理六井、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即使是被谪贬流放,他也尽其所能,为民造福。他在黄州办育儿会,拯救溺婴,发现秧马,推广农业机具;在惠州修东西二桥,倡导广州饮水工程;在儋州办讲学劝农耕,开化黎民。

直而不随,守真不移。爱憎分明,不盲从权威,不与世沉浮,勇于坚持原则主张,是苏轼政治风骨的主要支撑。1061年,苏轼考中了“制科”中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且入三等(宋代最高等级),他提出“言必中当世之过”的理论,认为要敢于揭露社会弊端,身边的仆夫也评价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在新旧党争中,在对待变法与废法问题上,虽屡次遭到排挤,一直处在政治漩涡中,但他始终坚持原则,抗言直论,毫不隐讳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他认为“为国不可以生事,也不可以畏事”,就是强调要有责任担当。苏轼好上奏议,直言切谏,一生所写奏议约有150多篇,涉及民生、经济、军事、政治、教育、选拔推荐人才等范围。

坚韧超拔,淡然豁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谈祖应认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完成自我突围的政治宣言,他以此词告诉世人他已冲破“乌台诗案”阴影,实现了自我超越和突破,表达出了乐观旷达的思想情怀。苏轼从与好友王巩侍妾柔奴的对话中提炼出了他的生存法则——“吾心安处是吾乡”,这正是他随缘自适的表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等诗句中皆有体现。《在儋耳书》中他写道“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被贬儋州后,他也曾苦闷凄伤,何时才能离开这座岛呢,但通过自我调适和思想转化,又豁然开朗,他认为天地和九州都在大海之中,每个人从出生那刻起就都在这座岛上,“大九州、大瀛海”使他跳出了孤岛的困顿,这是他对宇宙天地的哲学思考,也是他旷达境界的再次升华。

二、苏轼政治风骨的成因探究

通过梳理苏轼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态度,其政治风骨的形成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家学渊源。父亲苏洵对苏轼影响至深,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评价“东坡初进策时,只是老苏议论”,而苏洵继承了孟子民本的思想,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天下才会稳定太平。母亲程夫人以史育人的教育方式也是苏轼政治风骨形成的重要基础。“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也”,以历史人物为鉴,言传身教,有目的的培养苏轼高尚品德和正直气节。二是环境熏陶。北宋时期,文官政治空前繁荣,宋朝的士大夫充满了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命运,满怀着对国家命运的责任和忠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着包括苏轼在内的读书人的政治思想及风骨。三是从政历练。苏轼受到新旧两党的夹击,经“乌台诗案”后,他经受了更多的打击,但最终走出阴霾,在黄州由“苏轼”成为“苏东坡”,在人格和精神上得到升华,多次主动要求外任,为老百姓做实事,反映出他的政治风骨更加为民务实和淡然豁达,所以在其临终之际,他能自信平静地说出“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三、苏轼政治风骨的时代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党员干部政治气节、政治风骨,这为新时代培养党员干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明确路径。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先贤的经验和智慧中汲取实践的养分和前行的力量,是党员干部涵养和培育共产党人政治风骨的重要途径。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并亲临眉山。在三苏祠,他详细了解了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眉山的党员干部,学习三苏文化,尤其是苏轼的政治风骨,就具有更重要的传承意义和时代价值。

初心不改,厚植为民情怀。在《杭州召还乞郡状》中苏轼强调“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表达自己想要任职地方,想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强烈诉求。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苏轼“任天下之患,同天下之忧”的初心几乎是吻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的永恒课题,也是每名党员干部必修的终身课题,共产党人必须要厚植为民初心,立长志而不常立志,以“功成不必有我”的气度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不懈怠、不犹豫、不观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接续奋斗,则伟业可期,复兴必成。

守正不阿,遵循操守尺度。苏轼偏爱竹子,他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来自喻,表达自己与竹一样坚韧有节,清静高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政者,正也”,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敢于碰硬,敢于较真,坚决同各种错误言行和歪风邪气作斗争。

坚强刚毅,涵养旷达胸襟。苏轼在《晁错论》中写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的乐观旷达是他精神的外化,其精神内核正是他极高的道德修养和坚强刚毅的品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认为只要内心充满浩然正气,具备仁义道德,即使在逆境挫折中也能淡定自若,享受到无穷快乐。已过花甲之年的苏轼被贬儋州后,他不仅在当地倡农耕、办学堂、传医药,还遂父志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三本重要的论述书籍,更重要的是他还发挥“吃货”特长,搞起了“生蚝料理”并乐乎其中,还叮嘱儿子不要让朝廷的士大夫知道这回事,害怕大家争着要求贬谪海南来跟他抢吃,这种至高的乐观精神可见一斑。

当前,我们事业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世界局势动荡多变,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切实增强奋力赶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实干精神,妥善应对和解决各种风险挑战。学习苏轼,我们每个共产党员要具备一身由内至外的“正能量”,“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始终涵养遇险不避、处变不惊、遇强不惧的坚毅品格,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不断增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乱云飞渡仍从容”的信心底气和强大定力。

上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