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裔希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家国情怀仍然是重要的精神力量,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当代党员干部更需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在拼搏奋斗中践行初心与使命。纵观苏轼一生不难发现,他对家、国的大爱始终如一,并带着家国情怀为官从政,为当代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涵养家国情怀提供了精神借鉴。
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爱国情怀表现得尤为突出,闪耀着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节。
理想远大,一生坚守报国志。在儒家“兼济天下”等思想的熏陶下,苏轼年少便规划“奋厉有当世志”的宏伟蓝图,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目标。24岁的苏轼写下《屈原塔》,响亮地喊出他宏大的志向——做一个像屈原一样的坚定爱国者。苏轼这种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一生坚守报国志的坚毅信仰,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新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接续奋斗,矢志圆梦。
忠于国家,一生强军保国安。宋朝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于辽与西夏,苏轼建议设置处理与两国关系的专门机构,并提出要根除厌战和侥幸心理,做好必要应战准备。他虽生于封建王朝,但其忠于国家的精神品质和我们共产党人忠于党、忠于国家的政治品格是一致的。新的征程上,全体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百折不挠,一生不改爱国心。元丰四年(1081),宋讨西夏捷报传来,被贬黄州的苏轼欢呼“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表达了渴望国家强盛的爱国热忱。这种百折不挠,初心依旧的精神品质,正与我们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相契合。新的征程上,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两个大局”,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斗争本领,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将爱国主义铭刻在骨子里,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做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表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中国,民本思想古已有之,苏轼继承并发展前人的民本思想,一生恪守民胞物与的政治理念和为民请命的价值操守。
怀重民忧民之心。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提出:“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表达出重民思想。《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子由韵二首》则表现出对贫富不均的愤慨和对贫苦农民的同情:“下马作雪诗,满地鞭箠痕。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可见,苏轼民本思想的起点在于强调国家的存亡、兴衰均取决于人民,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契合的。
重爱民恤民之道。初仕凤翔,苏轼便大胆改革衙前役,让衙前之害减半;在徐州,抗洪守城,与军民同吃住,与城共存亡,将洪水挡在城外;在密州,灭蝗救灾,循城拾弃婴,救活数千人。在皇权至上、君为臣纲的封建社会,苏轼不愧为体察民生、体贴民心的为官模范。
谋为民惠民之法。苏轼一直提倡利民救民,强调应轻徭薄赋。谪居黄州,得知溺婴陋习,立即写信给当地知州,建议政府救助;谪居惠州,见居民喝污水,当即写信给当地太守,建议竹筒引水;谪居儋州,劝阻祭牛为医,自备草药为人治病……这些作为是他在深入民间之后,由内而外所表现出来的利民惠民之法。
苏轼一生不仅以文字阐述民本思想,还在改善民生实践上建功立业,与今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相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做“民生福祉”的真情守护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培育孝悌和家的家庭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价值准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良好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苏轼良好的家风筑牢了他与国家、民生融合发展的根基。
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首先受到了母亲程夫人的教育。程夫人教导他学习《后汉书·范滂传》,鼓励他做一个同范滂一样清正廉洁的能人。同样,程夫人也以身作则,表示愿意效仿范滂之母,永远支持苏轼正确的人生选择。除了学习典籍之外,程夫人还教导他不伤鸟雀、不发宿藏。母亲明理慈爱的言传身教铸就了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当代家风建设的责任人,在家庭中自觉做提升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作风形象的表率,在言传身教中引领家人向上向善,共树良好家风。
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亲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倡导亲人间相互关心、相互体贴。苏轼一生都享受着家庭生活的福与美。青少年时期,苏洵与程夫人非常重视对他的名节教育与文学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予苏轼足够的爱与安全感。两任妻子贤惠勤俭,安贫乐道,让他完全没有生活后顾之忧。三个儿子成长于患难之中,小小年纪都懂得为父母分忧,且个个勤奋好学。苏辙对于苏轼来说,既是兄弟,也是师生,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的知己。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一生的滋养,亦是苏轼应对人生困苦的强大后盾。
建设好家庭、培育好家风、维护好家教,也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苏轼家庭成员良好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给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家风建设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应把家教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始终以实际行动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苏轼一生以立志报国的政治追求、心系百姓的民本思想、孝悌和家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涵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涵养家国情怀提供丰富滋养和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这既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的强力鼓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全体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将爱家和爱国相统一,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