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端 文/图)近日,市文化馆与市非遗中心联合举办的“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少儿艺术(非遗讲堂)公益培训落下帷幕。此次公益培训开设了葫芦丝、街舞、东坡剪纸、钦斋泥塑、木刻5个课程,惠及中小学生100余名。 这是眉山市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志愿服务+文化”模式,细分群众需求,将文化传承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发挥各类团体、不同身份志愿者专业特长,举办“牧心经典诵读”公益课堂、三苏祠“小小讲解员”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建设基层文化服务核心。以社区为单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开展“快乐小东坡 家庭童乐——苏门家风家训”传优秀家风、诵国学经典、过传统节日、讲非遗故事、建书香社区等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此外,打造惠民文化服务平台,依托市文化馆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开展涵盖舞蹈、声乐、美术、吉他等10多项专业课程、50多个班次的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班,目前已培训学员2000余人。 另一方面,聚焦非遗传承,传播普及力度接续加大,今年印发《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完成15位78岁以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拍摄工作,累计拍摄视频50.4小时、录制音频52.5小时、整理口述史文稿36.8万字、图片4021张。完成非遗普查,共普查出国省级非遗项目18个、市级66个、县(区)级137个。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直播带货”“云游眉山非遗”影像展等线上线下活动30余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