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条件都和城里差不多,农村再也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反而是大家都想留下来生活的‘世外桃源’。”盛夏七月,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被漫山遍野翠绿的果树紧紧包裹着,风格统一的民居错落有致布局在山坡上,柏油路村道、水泥路生产便道、蜿蜒的小河……置身其中,浓烈的田园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祖辈都生活在这里的村民黄康文,见证并参与了美丽家园的蝶变。
对黄康文这样的普通群众来说,幸福感来自于住上宽敞舒适的小洋楼,喝上和县城一样的青衣江水,家门口享受到同质的医疗、教育资源,去县城有12路公交车、到蒲江有960号线丹蒲城际公交、下地干活可以把摩托车骑到田埂上……
事实上,在丹棱,龙鹄村和黄康文并不是个例,随着全县农房和村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这里的村庄处处是景色,时时有看点,这里的农民不但腰包鼓起来、精神也富起来了。
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丹棱县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典范,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俊涵 文/图
数字赋能 提升农房建设水平
“以前修房子手续很复杂,修建的过程也非常费心,现在好了,手机打开‘丹棱数字农房’微信公众号,全程线上申请、审核、审批,选择专业师傅和定制风格,把材料准备齐后,其他琐事都不用管了,只等过年住新房了,省心得很!”7月27日,丹棱县杨场镇朱沟村5组村民姜思国和往常一样,端着水杯在自家宅基地关注着新房修建进程。
“姜思国民宅选择的是川西民居风格、姜守平民宅选择的是简欧风格,朱国全民宅选择的是新中式风格……”在“数字农房”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后台,群众选择了哪一位工匠、什么风格、多大面积、当前进展等信息一目了然。
2021年6月,丹棱县立足农房建设管理职责分散、管理困难的县域实际,集成互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建成“数字农房”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实现职能全整合、系统全贯通、数据全归集,农房建设管理“自动管、网上管、及时管”。截至目前,全县通过该平台申请审批事项271宗,预警整治风貌不符等问题298个。
“数字农房”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怎样运行?首先,整合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6部门职能职责,将规划管理、宅基地审批、质量安全、风貌管控、污水治理等14项农房建设相关事项全部纳入平台,打通部门壁垒,实现服务“一窗受理、协同办件”。其次,平台整合房地一体、规划一张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高标准农田管理、“全能卫士”可视化监控等系统,实现农房建设管理“一网通办、一体监管”。此外,该平台集成全县“人、地、房”数据信息,将现状农房与人口基础、集体土地权属和房产所有权属、农房建房审批档案、自然资源等20余万条信息进行全面归集,构建起覆盖乡镇、联通部门信息的大数据库,实现信息“一键获取、快速查询”。
“数字农房”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运行后有哪些成效?一是审批验收规范高效,该平台再造宅基地申请、建房申请、开工放线、施工质量监管、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业务流程,实现农户业务办理“一键”申请、乡镇管理人员和村组协管员联合审查“一键”审批、县级部门“一键”核验,审批时间缩短至15天。同时,开发微信小程序,群众可在线查询信息、办理业务;开发工匠管理系统,录入全县120名工匠信息,强化工匠线上线下技能培训,健全建筑工匠考核体系。二是风貌控制精准有效,编制县域风貌整治提升规划,结合北高南低、林田南北分布的地貌格局,从建筑屋顶形式、平面形态、立面形态与建筑装饰、建筑材料、绿化景观等方面对不同区域的农房设计、建设和风貌的改造提升进行指引,从功能和农户使用需求入手,设计“秀居”“恬居”“贤居”3类共51套标准农房图集导入平台,免费供农户选择。平台通过AI算法智能对比分析农房建成实景图与申报建房风貌图,实现相似度低于80%的农房不予通过验收。三是过程监管立体全面。建立“天空地人”(卫星影像、无人机、通信铁塔摄像头、协管员)相结合的技术立体监管体系。制作30平方公里、10多个居民聚居点三维实景模型,开发24小时360度可视化动态监控系统,实时抓图分析施工建设行为,立体化智能预警违规操作。
“数字农房”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将视野外的盲区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消除农房修建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可控因素,将规范深深植入农房建设全过程。目前,丹棱县正持续优化升级“数字农房”平台,力争到2025年,推广应用到乡村治理、农业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应急处置等方面,建设集生产经营、基层治理、公共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数字中心”。
全域整治 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近年来,桔橙收益好,老百姓家中有钱了,不少农户重建了房屋,住进了新居。同时,村上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是垃圾治理“一元钱”模式的发源地,该经验在全国推广。据该村党委书记罗朝运介绍,事实上,龙鹄村不仅在垃圾处理上有务实经验,在村容村貌改善的全局更是走在全县前列。2017年以来,该村累计改造农房846户,新建和硬化道路数十公里、绿化道路20公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100%,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的农户占比高达95.2%……
“这一组的主题是哪吒闹海,这一组是电影冰河世纪的场景,这里是蓝精灵主题……”7月28日,记者来到丹棱县杨场镇古井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的民房墙壁上生动的动漫图画,分布在3、4组的68副3D动漫图把这里妆点成了童趣乐园。
龙鹄村和古井村作为丹棱县村容村貌整治的“排头兵”,其取得的良好成效引领了全县其他村、社区的整治改造工作。近年来,丹棱县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以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庭院整治,构建干净、整洁、有序的乡村空间,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全域推行垃圾治理“一元钱”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村民每人每月缴纳“一元钱”卫生费,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保持难问题,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丹棱模式”全国推广,入选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实施农作物秸秆转化、包装废弃物回收、畜禽粪污利用“三大行动”,全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达90%以上。
全域实施农村净水行动。推广建设“五有五无”水冲式卫生厕所,通过管网收集集中处理、沼改厕、新建沼气池或三格式化粪池模式,实现粪液无害化处理,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2%。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的农村区域,优先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对聚集程度较高的区域,采用小型污水处理站或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住户分散、污水量较小的区域,探索出“格栅沉渣池+调节池+厌氧发酵池+沉淀池+生态湿地”工艺处理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使用寿命长、运维零成本、改善水质佳等优点,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占比100%。
全域开展风貌整治提升。全面清理房前屋后、沟渠、池塘溪河垃圾,拆除废弃猪牛栏、露天茅房,拆改彩钢棚等乱搭乱建3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G351线、丹名路、丹唐路等8条路线周边农房风貌,整治墙面20万平方米,绘制24节气等民俗特色墙绘5000平方米,规整庭院5000个,新建“口袋广场”15个,建成龙鹄溪、杨柳溪生态廊道7公里,将风貌整治转化为农旅融合优势。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实施“一村一景”,打造龙滩村四组、杨场镇3D动漫村等8个精品村落,幸福古村被评为全省最美古村落。
规划先行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条路可以改变一个区域的格局,惠及成千上万的群众,奔康大道就是这样的生动案例!”进入七月,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集体经济公司步入了正轨,其经营的盆栽业务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广而告之,每天村集体收入达到两千多元,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这里生产的盆栽通过奔康大道(张车路)走向全国。可以预见,这样一条经济“大动脉”,为这个偏远乡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贡献了多少力量。
道路、水、电、气、网等,是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因素。近年来,丹棱县围绕“十四五”期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优化提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让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工作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好农村路”全域畅通。围绕“敞开北大门、融入大成都、拥抱大峨眉、建设大交通”的思路,建设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主骨架,坚持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并重,发力建成“四好农村路”示范路达130余公里,全县农村公路通畅率100%。2021年丹棱县被列入四川省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通气、饮水城乡一体化。实施天然气“村通工程”,投入资金2.1亿元,新铺装管道2800余公里,天然气通村率100%,通小组率95.5%。完成“引青入丹”,建设140余公里供水主管网、500余公里供水支管网,实现青衣江自来水县域全覆盖。全县规模化供水率达97.89%,自来水普及率92.7%,实现饮水“城乡一体、同质同价”。
“5G通讯”乡村无盲区。丹棱县作为全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县,制定5G网络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实现了4G网络全域覆盖,2021年实现建制镇5G全覆盖,计划2022年实现中心村5G网络全覆盖。
党建引领 现代乡村共治共享
“参与村上事务有积分,回收农资农药包装也有积分,我今天兑换了22分,可以买44元钱的生活用品。”7月中旬,丹棱县仁美镇金藏村村民詹治明将自己平日里收集的塑料废品包装好后,送至村委会换取了道德积分22分,在道德超市兑换了44元钱的洗衣粉和牙膏。对詹治明等群众来说,道德积分已经成为村民参与村务、维护家园秩序的重要载体。
不仅是道德积分,近年来,丹棱县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为路径,探索实践“党建引领、资金众筹、道德激励”丹棱治理模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党建引领“共谋”。坚持“支部引领、群众参与、集中活动、常态治理”,建立党组织会议前置酝酿把关、党群集中活动群众决议工作机制,每月开展“党群集中活动日”,针对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村庄建设等重大话题,充分吸收群众意见建议,有效破解基层干部组织难、群众参与难的“两难”问题。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发源地齐乐镇狮子社区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资金众筹“共建”。坚持“政府引导、民间众筹、共建共享”模式,众筹民间资金3600万元,建成综合型、专业型、文旅结合型民间众筹文化院坝100个。文化院坝满足“四有四化”标准,即有组织机构,有活动院坝,有文艺队伍,有文艺项目;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广泛化。2021年丹棱县作为唯一县(区)代表四川省承办全国“村晚”展演。
道德激励“共治”。坚持“党委统揽、支部实施、群众参与”模式,全域设立50个“道德超市”,开展“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家庭整洁、建言献策、产业兴旺、志愿服务”道德积分,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搭建起崇尚道德文明的激励平台,以“德”换“得”促“治”。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经验做法被评为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