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梅 今年41岁的刘志岩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沉银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江口工作站站长。从事考古工作十余年,刘志岩主持过成贵高速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等多项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2016年,他带领团队对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经历五次考古发掘后,江口沉银遗址共出土文物70000余件,其中出土的“蜀世子宝”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世子金宝实物,为中国考古研究成果再添重要一笔。刘志岩先后荣获“彭山榜样”“四川好人”等荣誉称号,2021年被评为第七届眉山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随着文物的出土,江口沉银博物馆建设也如火如荼。7月19日,记者来到江口沉银博物馆筹备组办公室,刘志岩正和考古队员修复、整理文物。再次提及江口沉银考古发掘成果,刘志岩仍难掩内心激动,迅速打开了话匣子。 “我2015年11月开始跟进江口沉银遗址考古项目,2016年率队正式进行发掘。”刘志岩介绍,江口沉银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江水湍急,第一次发掘点究竟定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开展?考古发掘一开始便遇到了难题。 “水下考古传统方式为潜水,需要大量专业潜水员,危险且效率低;而围堰考古借鉴水利工程施工办法,变水下考古为陆地考古,排除了水的因素,更安全方便。”刘志岩带领团队反复论证,最终敲定了围堰的方式,开创了我国内陆河流围堰考古的先河,这也是四川首次开展水下考古工作。 江口沉银五次考古发掘,每一次都在11月至次年4月。这一段枯水期是水下考古的黄金期,但也恰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江上寒风凛冽,江水冰冷刺骨,每分每秒,考古队员都是冒着严寒与时间赛跑。刘志岩曾连续工作99天,主动放弃休假,除夕夜仍坚守考古阵地。 2020年冬,第三期考古发掘的关键期,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这给正常的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确保在汛期来临之前完成发掘,刘志岩决定春节后如期复工,在落实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后,带领考古队员加班加点开展考古发掘,他笑着说,“考古学家是需要有点冒险精神的。” 正是因为刘志岩和其团队的顽强奋斗,第三期考古发掘取得了巨大成功,“蜀世子宝”金印横空出世。刘志岩回忆,金印被发现时碎成了四块,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区域,“前两块同时被发现,第三块被发现时我们已经感觉运气足够好,但缺失的那块恰恰是能证明金印身份的“蜀”字,找不到,终究是遗憾。” 刘志岩没有放弃,考古队员没有放弃,直到半个月后在距离第三块被发现位置20米远的地方,找到了第四块。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世子金宝实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四块合拼到一起时,刘志岩捧着这枚十五六斤重的金印,手在颤抖——不仅因为金印本身的重量,更因为其承载历史的厚重。 刘志岩说,主持江口沉银遗址发掘,是他从事考古工作十多年来最有成就感的一次。“还记得刚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的第三天,我就来到彭山负责一座宋墓的抢救性发掘工作,没想到10年以后,又再次来到彭山,作为领队主持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工作,这或许是我与彭山之间不解的缘分。”他说。 其实,刘志岩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考古人,他爱好广泛,会潜水,会玩无人机,还会做新媒体。“做新媒体其实是想打破公众对考古的固化思维,希望更多人能理解考古、爱上考古,共同守护历史文脉,守护国家宝藏。”他每到一个工作时间较长的考古现场,都会到当地的学校做讲座,邀请当地人来考古现场参观,还同时运用新媒体在网络上开展考古科普,不断努力让考古大众化,让文物活起来。 目前,刘志岩和他的团队在年度考古发掘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江口沉银文物的修复、整理和研究等工作,与家人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一年365天,300天都在外面,家人理解我、支持我,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和鼓舞。”刘志岩说,文物的修复和研究需要细心和耐心,不能有一点马虎,他每天都要忙到很晚,直至第二天凌晨也是常事。 不管怎么忙,刘志岩都会雷打不动地拿出一些时间与女儿视频,视频里女儿说的最多的就是让他认真工作,多赚点钱,“也许她现在还不懂,但是我想她长大后一定会明白,爸爸工作的意义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我们守护的是历史文脉、是国家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