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端)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开展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建设),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部署,我市指导镇村便民服务机构严格按照便民服务中心选址、外部标识、功能分区等8大项、30余个小项评估标准要求,完善便民服务线上线下、软硬件综合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户籍管理、养老服务等领域群众经常办理事项以委托、授权、代办方式下沉镇村,推进水电气视、电信、金融、邮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事项进驻基层便民务机构。同时,结合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完成13个乡镇级片区镇村便民服务设施专章编制。 据了解,自2020年推动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以来,全市先后推动20个乡镇(街道)、67个村(社区)开展省、市、县三化建设试点,指导14个乡镇(街道)、55个村(社区)开展“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和省级示范便民服务站”创建。2022年,我市将增加43个乡镇(街道)、257个村(社区)开展新一轮省市县“三化”建设试点,力争年底前实现全市60%以上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开展试点,让更多基层一线群众尽快实现“办大事不出镇、办小事不出村”,所有事项“明白办、多点办、自助办、网上办、满意办”。截至目前,全市95%以上的村(社区)已具备代办帮办服务能力。 通过深化和创新基层治理,开展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较好呈现和沉淀了一批具有基层服务特质的经验作法。比如:眉山市积极回应解决民生诉求,在全省率先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延伸到乡镇;仁寿县结合基层治理、提升群众办事效率,推动“身后一件事”改革,上线“群众身后一件事联办平台”,实现“死亡信息及时共享、惠民政策即时停发,丧葬费、抚恤金及时发放”;彭山区建设政务服务“远程会诊”平台,新增“办事千里眼”,引导群众错峰办理,视频连线解决疑难……这些成效,进一步提升了眉山深化创新基层治理、强力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三化”建设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