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东坡传风雅,双城一线牵。”
苏东坡生活过的城市里,眉山与惠州当属非常般配、非常亮眼的一对。
寻古。眉山、惠州,虽相隔千里,却因苏东坡结缘千年,也因苏东坡留下了相通的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和精神追求。比如眉山远景楼、惠州合江楼,东坡的名作《眉山远景楼记》与《寓居合江楼》至今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问今。东坡文化成为两地的城市标签,融入两地的城市血脉;眉山是中国“第四极”——成渝双城经济圈里闪亮的一颗新星;惠州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活力。
续缘。以东坡为媒,6月13日至21日,由眉山市委宣传部、惠州市委宣传部指导,眉山日报社、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惠州日报社、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东坡传风雅 双城一线牵”——惠州、眉山千里“跨屏秀”活动举行。6月17日,两地联袂推出专版报道,介绍两地的美景、美食,展现两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对东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城市发展等,展现两地城市形象,同叙东坡情、共谋发展梦。
广东惠州,素称“岭东名郡”“粤东门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自然风光在此交融相会。在惠州漫漫历史征程中留下“雪泥鸿爪”的先哲名儒,不胜枚举,如果要选出一个作为代表,那么非北宋文豪苏东坡莫属。
苏东坡寓惠两年七个月,写下诗文无数,为民谋福利,整理湖山,成为惠州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传播者,自此“天下不敢小惠州”。今日之惠州,正朝着奋力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铿锵前行。
东坡寓惠文化,为惠州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载入岭南文化发展史。
□惠州日报记者 侯县军
岭东名郡惠州
东坡寓惠文化润泽千年
“东坡到处有西湖”
5000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制史、1400多年建城史和1000多年得名史,这是惠州厚重的历史家底,为岭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苏东坡的降临,改变了这座城的命运。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近花甲的苏东坡因宦海党争贬谪惠州,任无签署公事权力的“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惠州距离他年少时离开的故乡眉州,有千里之远。初到此邦,苏东坡便对惠州产生好感,“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作为贬官,寓惠的苏东坡不能行使官权,但他利用他的关系和影响力,为群众做好事,为百姓谋福利。
北宋绍圣三年(1096)大年初一,博罗发生火灾、民房多毁,苏东坡建议放粮赈灾、建立临时居所和维持市场货源;苏东坡观察惠州驻军的营房散布在市井民居之间,提出建议划地建设营房三百间,使百姓免受骚扰;苏东坡还助力减轻赋税、广泛施药、救死扶伤、掩埋无名骸骨、推广水力碓磨、“秧马”等先进耕作技术,赢得惠州百姓的爱慕和拥戴。
“东坡到处有西湖”。惠州西湖原名丰湖,因东坡而更名。苏东坡称丰湖为西湖,将丰湖月夜的美景媲美杭州西湖,“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为惠州西湖山水添注了诗情缭绕的人文气韵。
看见人们往来惠州府城、归善县城不便,出入西湖亦多有阻隔,苏东坡倡议修筑苏堤、西新桥以及东新桥,并和弟弟苏辙一起为此捐献资金。北宋绍圣三年(1096)六月,东新桥、西新桥与苏堤落成。如今,西新桥以“坚完宏伟,观者咨叹”的气势雄踞惠州西湖六桥的第一桥。苏堤,也携带着苏东坡灵气跻身惠州西湖风景名胜之一——苏堤玩月,成为惠州西湖的经典景点。
明代博罗大儒张萱《惠州西湖歌》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实非虚誉。
“天下不敢小惠州”
作为一个具有惊人创作力的文豪,寓惠期间的苏东坡,思想走向成熟,文学创作获得新的丰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东坡寓惠诗文卷帙浩繁,有研究指出,苏东坡在惠州共写下诗词、杂文多达587篇,数量仅次于其在黄州的750多篇。 苏东坡寓惠,孕育和催生延续千年、滋润惠州人民、影响东江文化格调和流程的东坡寓惠文化。
苏东坡之后,文人墨客在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涌现进士97人,此外,宋代广东有州、县学63所,书院41所,其中广州居第一,惠州居第二,是当时广东教育最发达的州府之一。
东坡寓惠遗迹也为数不少,除了他资助修筑的苏堤、东新桥、西新桥,还有罗浮山、汤泉、合江楼、嘉祐寺、朝云墓、六如亭以及“为终老计”在白鹤峰建造的东坡故居等,散落惠州大地,承载和诉说东坡风流,展现其人格襟抱的伟大。
东坡寓惠比肩唐代韩愈刺潮,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清代诗人江逢辰赞叹,“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诚如斯言。
“远者来、近者悦”
“奋厉有当世志。”受东坡寓惠文化和东坡精神影响,历代惠州人励精图治、奋楫争先。
苏东坡寓惠期间的惠民之举,垂范今世。多年来,惠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得“惠民之州”成为享誉全国的城市品牌。今天,惠州提出持续擦亮“惠民之州”品牌,促进共同富裕,让苏东坡民本情怀的价值得到升华。
苏东坡平生功业中的闪亮点——“两桥一堤”所承载的城建思想,也在惠州得到生动演绎。惠州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如大手笔规划启动“丰”字交通体系建设、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等,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惊喜地看到,惠州将人文、区位、自然等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相继摘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字号“金牌”。尤其是近5年来,惠州紧紧围绕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2+1”现代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实现发展大跨越、城市能级大跃升。当前,惠州正深入实施深度融深融湾行动,奋力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往事越千年,苏东坡过化存神,他的如椽巨笔和人格魅力,至今让惠州人怀念。一个“远者来、近者悦”的惠州,正在焕发岭东名郡时尚魅力,成为宜居、宜游、宜业、宜创的活力之城。
一提起眉山,人们就会想到苏东坡,想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眉山孕育了苏东坡,给他成长的沃土;眉山也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东坡文化滋润着眉州大地。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视察。在古祠风韵、文脉悠长的三苏祠,总书记感慨:“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东坡精神赋予了眉山丰富的内涵和追求卓越、奋进不息的精神特质。
如今,这座富饶的成都平原上最年轻、极富活力的新兴城市,正聚力制造强市、开放兴市、品质立市,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着力打造具有核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基地、成渝地区重要的高水平开放门户、美丽繁荣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城市。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辛凯 余毅
东坡故里眉山
东坡故里文化辉耀古今
坤维上腴,岷峨奥区
眉山,拥有2300年州郡建制史,古人以“坤维上腴,岷峨奥区”称赞眉山,意为“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江与峨眉间最神奇的地方。”
眉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是“天府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岷江、青衣江穿流而过,为眉山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留下了宽阔肥沃的河谷平原。
李白在《蜀道难》中曾写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二人,正是蜀文化的开创者。
作为古蜀国第一代蜀王,蚕丛的活动范围便在今眉山境内的青神县一带。他身披青衣,教民农桑,掀开了古蜀国农耕文明的序幕,也将文化的火种,留在了江山秀气聚集的眉山。
秦灭巴蜀后,在蜀郡下设置武阳县,辖今眉山大部分地区。南齐建武三年,设置眉州。
唐朝时,眉山成为川西南的粮仓和蚕乡,也是川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苏轼就诞生在眉山这片土地上。
如今,眉山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泡菜、平面竹编、晚熟柑橘生产基地和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以及四川省最大的枇杷、水产种苗、设施葡萄、奶产品、蜂产品、藤椒油生产基地。
目前,眉山拥有19个国家级农副产品基地,13个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24个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眉山无处不“东坡”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襄阳逢汉水,偶似蜀江清”“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
东坡足迹遍布大半个北宋版图。他用旷达和淡然,将贬谪漂泊变得生动鲜活,游赏奇山异水,书写锦绣文章。可让他魂牵梦萦的,还是家乡眉山,那方富有诗书与烟火的山水。
眉山自古是诗书礼仪之邦。唐代中期,眉山便出现了名闻遐迩的孙氏书楼。唐宋时期,眉山与杭州、建阳鼎足而立,成为全国三大出版中心之一。
眉州文化鼎盛,不断出才子文人,尤其是“三苏父子”这样的贤才。宋仁宗忍不住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州”。两宋时期,仅眉州地区就走出了880多名进士,是名副其实的“人文第一州”。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陆游将“千载诗书城”的美誉留给了眉山。
东坡文化的流风余韵,千百年来滋润着这片土地。
眉山人也将对东坡的怀念与传承,融入城市生活。
东坡湖畔远景楼,灰瓦、白檐、褐柱浑然天成,夜幕下,塔楼彩灯齐亮,晶莹剔透又神秘旖旎。苏东坡在外宦游时应邀为其作《眉山远景楼记》,在文中许愿“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
与远景楼遥望、东坡湖水环绕的,是“网红”打卡地——东坡岛。岛上3000亩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会客厅”,嘉祐桥、喜雨桥、徐州桥、明月桥……苏东坡典领八州、纵横北宋疆域时留下的史实和诗词文赋,融入了10座桥名及文化创意;三苏祠古祠风韵、文脉悠长,展陈着苏洵、苏轼、苏辙的生平、著作和上万件文物和文献资料。
……
有形的东坡文化传承,塑造了城市外在的样子,装裱了人文的风景;对东坡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丰腴了城市的精神,做实的是“里子”。
千年古城的现代文明
如东坡一样,眉山人在执拗中经历蜕变,在平凡中演绎诗意,在迷惘中接近理想,传承着这座城市的风骨。
建区设市之初,眉山城区只有“九街十八巷”,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万人。20余年来,成都之南,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眉山正在崛起。
眉山,已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与成都共享双流、天府两大国际机场。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眉山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双城”“同城”战略交汇,成为“圈中圈”“核中核”。
当前,眉山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等战略机遇,聚力制造强市、开放兴市、品质立市,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着力打造具有核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基地、成渝地区重要的高水平开放门户、美丽繁荣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城市。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眉山立足“品质立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提升绿色生态优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眉山。
千年前,苏东坡用诗词佳作让世人对眉州心生向往。千年后,眉山120余处景区景点,33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引八方游客驻足,被评为亚太地区(二三线城市)首选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
在这座底蕴深厚、活力迸发、开放包容的魅力之城里,东坡精神正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氤氲在城市里,化为每一个眉山人的自豪与认同。
指导单位
眉山市委宣传部、惠州市委宣传部
联合主办
眉山日报社、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惠州日报社、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支持单位
眉山市邮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