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会 立夏时节,黄昏的青神县汉阳古镇,太阳还未完全下山,远处的枝丫、古镇的老街,还有屋顶的瓦片,都晕染了一层淡淡的红。寂静的老街上,一间摆满不同规格秤的店里,店主、制秤人陈燕已坚守在此数十年。 陈燕的制秤技术始于其爷爷。曾几何时,陈家三代人靠着卖秤养活一大家人,但如今一个月只能卖出四五杆秤,生意越来越清淡。但陈燕坦然:“只要还有人买我的秤,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1973年,10岁的陈燕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秤手艺,彼时,陈家制秤手艺声名远扬。陈燕记得,无数个夜里,父亲点着油灯熬夜做秤,自己在旁边,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当时,陈家所做的手工秤质量过硬,精度高,外观好,往往供不应求,秤做一杆卖一杆。 做杆秤是一项细活,特别枯燥繁琐。一开始,因为力气小,陈燕几兄妹只能协助父亲做一些简单、粗糙的活,每天一坐就好几个小时。慢慢地,其他兄弟姊妹都选择了放弃,只有陈燕坚持了下来。 从选木料、做秤杆、打刀口、包铁皮,到铸秤盘、定秤砣、打铜丝、码星线、配吊钩……陈燕说,杆秤制作工艺繁杂,从最初的砍树锯木头,到最后给杆秤上亮光漆,步步都有规矩、丝毫错乱不得,制作一杆秤需要150多道工序。 经过十年苦心钻研,陈燕的制秤手艺也日渐纯熟。他不但可以制作小到以克计量、用于中草药铺的等子秤,也能做大到几百公斤、用于称大件物品的大秤,能做的称的品种多达数十个。 靠着手艺优势,陈燕开起了店铺,做起了卖杆秤生意。那时,他一天可以做上两三杆秤,每月收入上千元,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已算一笔不小的收入了。鼎盛时期,他做的秤需要提前一周预定才能拿到,更有甚者,刚做好的一杆秤油漆还没有干,就被等着用的买家拿走了。 再往后,凭着这样“稀而贵”的制秤手艺,陈燕被邀请进中央电视台“留住手艺”专题节目的演播大厅,参加全国剃头、锯碗、糖画等七个行道的民间手工艺同台献技。也正是利用这一次机会,他将“制秤”这个传统手工艺重新带到世人面前。“只要你的心平了,秤就平了。”中央电视台曾推出一段“以公正打造诚信”的公益广告,画面上一边做秤一边说这句话的是陈燕。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和现代计量工具的普及,传统杆秤市场缩水,陈燕的生意也越来越清淡。曾有一位老顾客将一杆刻有编号的大秤送回维修,等陈燕修好后,老顾客却没有来拿走,陈燕请人带话去,一打听,原来,这位老顾客用上了台秤。 “长度超过2米,加上秤砣重十多斤的秤,外出带着确实不方便。”陈燕无奈地说,自己也知道,杆秤这门传统手工艺很难再传承下去,但他也很坦然,“时代在进步,有部分传统技艺跟不上时代步伐,但这些技艺始终饱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分量,只要还有人买,我就会坚持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