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梅 文/图 “遇到葡萄挂果不均匀的问题,主要是疏果时没注意方法……”5月12日,在东坡区尚义镇白马葡萄协会,来自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教授马建英正为当地30余名妇女讲解葡萄夏季管理知识。 在这场由市妇联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妇联联合开展的苏香·智慧媛项目农业技术培训上,马建英以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引出主题,并分别从夏季葡萄管理中面临的开花、抽稍、排水、施肥、梳果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解答。他幽默风趣、接地气的语言,以及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起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1983年,马建英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洪雅县农技部门、县委工作,两年后调往乐山农校(现“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任教。39年来,他一直从事果树种植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是受学生、果农喜爱的“田园”教授。 20世纪80年代初,眉山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等粮食作物为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们陆续开始种植夏橙、脐橙、血橙、温州蜜柑等经济作物,到80年代后期,柑橘卖到2元/斤,最高可以卖到2.4元/斤。“这刺激了一大批种植户开始种植柑橘,当时的秦家镇、广济乡、白马镇最先开始发展柑橘种植,一亩地收入好几千元,与当时工薪阶层的收入拉开巨大差距,山区比城市富的情况屡见不鲜。”马建英说。 有了经济效益就有了种植的动力,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没过几年,果农普遍面临果树长势不好、产量低下等难题。马建英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分析,寻找防治病虫的方法,并提出“小老树改造技术方案”,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尝到了种果树的“甜头”。 2008年,由于气候的影响和市场的冲击,眉山柑橘产业受到重创,果品市场竞争造成了农民的效益下降。通过对眉山环境和条件的分析,农技工作者们提出了以晚熟为特色的柑橘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在全市进行推广,同时进行果树管理系列研究。 其中马建英作的《果树评价体系》《晚熟柑橘产品标准构建》《靓果技术研究》《灾害性天气预防推进研究》,解决了眉山柑橘安全越冬、品质保障、绿色种植等问题,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实现了与全国柑橘错峰销售,让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020年,四川晚熟柑橘产业集群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为眉山果农走向特色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2021年10月,马建英当选为第一届眉山市晚熟柑橘产业协会会长。 “带领果农种中国最好的柑橘,是我和我团队的梦想。”如今,马建英和他的团队依旧奔波在果树栽培的路上,着力新品种的选育,提升果树的品质,打造“眉山春橘”区域品牌,要让全国人民品尝春天的味道。 |